|
6月18日,消防官兵在武漢街頭解救受困群衆。當日,從淩晨開始的大暴雨襲擊武漢,武漢中心城區道路積水嚴重,儼然一座水城,全城路面交通幾近癱瘓。 |
武漢城市水患之後,新華社以《“逢雨必癱”拷問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為題,指出城市建設急功近利、盲目擴張;城市規劃重地表、輕地下是近來城市水患頻發的原因。並以此警醒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要借鑒成功經驗,記取教訓,更新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加強城市公共管理應急機制。並以雨果“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進行溫情感化和道德教化。
剖析水患成因,警示城市管理者,很有必要,也很及時,可惜這一“拷問”使出的力量非但不夠,還用得似乎不是地方。如果承認中國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不高屬實,那麼,城市“逢雨必癱”只是暴露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水平通通欠奉的事實而已,哪裡用得著拷問呢。其次,只是警醒和告誡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進而敦促他們更新理念,而不去拷問阻礙他們進步更新的體制弊端,這拷問就未免有避重就輕刻意錯問的嫌疑。
考察城市的“逢雨必澇,遇澇則癱”,可知遠非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問題這樣簡單,還有積重難返,難以卸下長期累積而成的歷史包袱的問題;也有現存政績評估、激勵、升遷、問責機制的問題。從更廣闊的視角看,這是中國城市上半身早已跨入後現代,以至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熱衷於任意解構和隨心拼圖以顯擺權利、攫取政績,進而不惜肆意拆遷,狂熱擴張,而城市的下半身卻依然深陷於農耕時代落後觀念泥潭的具體體現。南方大城市廣州的主要排水系統,按寒冷少雨的蘇聯標準規劃設計,半個世紀未有改觀;而郊外新建城區某些地方甚至只沿用農村排水管網,就是一個明證。而武漢以“一年一遇”的降雨標準設計的城市排水系統,這種水平應該歸咎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者中的現任、前任還是後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