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個個在走向“世界一流”的路上,就和城市個個奔在“國際大都市”的道上一樣。千校一面、同質化競爭,你有的專業我也有,你有的實驗室我也很全,教授一樣在走穴,紛繁醜聞一樣你有我有他也有——沒有個性的高校,或者做不出實際研究的高校,能攀比的也就剩下招攬了多少“狀元”。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分考生報考志願的困惑,恰恰是高校“泯然於眾”的後遺症。在這樣的語境下,各大高校的攬生奇術就不再是對自我能力與個性的張揚,而是互相詆毀對方所短,期望用信息不對稱營造出優越感,從而誘騙到更多高分考生的青睞。
“詆毀”是無特色高校的攬生奇術,這就是“生源戰”給公眾最大的價值啟示——而要徹底扭轉這一面目,靠高校的道德自律顯然是不夠的。生存命題的壓力之下,重建秩序需要的不是“從無詆毀”聲明的揚湯止沸,而是真正於差異化發展中豐盈高等教育的內涵。(時間:7月4日 來源:山西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