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雲南“藥家鑫案”的李昌奎案,又出現新的波折:雲南男子李昌奎奸殺少女摔死男童案一審判死刑,二審又因“自首”改判死緩,引起社會關注。4日,雲南省高院表示,已經派專人對此案進行重新審查,不日會將結果向社會公布。(7月5日雲南網)
李昌奎案再起波瀾,讓人多少有點“折騰”的感覺。在一反一複中,司法的嚴肅性無疑會遭遇尷尬,一字不同卻可能性質截然相反的判決,也消解了法律威嚴,讓司法公正在案情波折裡起伏跌宕。這是我們不願見的一幕,因為民眾的法律信仰,沒准會在這個過程中被無謂的消費被無形的消解。
司法公正和民眾的法律信仰,只能由一起起公正權威的司法判決來進行點滴的堆砌。這是一個浩繁而緩慢的過程。正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古今中外,幾乎所有語境下,向善的正向的積極努力,傳遞正義,捍衛信仰,總是遲緩而艱難的。
比如,司法公正的實現,需要法官的深厚學識和專業判斷,需要不凡的司法理性,需要守衛社會光明與捍衛司法正義的決心,需要力排眾議的果決。即便如此,一位兼具上述素養的法官,終其一生還必須兢兢業業,靠一個又一個具體而微的公正判決,才能持續傳遞出司法正義捍衛司法尊嚴,然後才能漸漸凝聚民眾的法治信仰。
但是,這實在是一件必須皓首窮經、終生不懈的技術活和苦力活。現實的殘酷在於,有時你一個不慎,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誤判,就可能毀掉你半身積攢的清譽。不得不承認,以上還只是僅存于我們假設中理想境况下的情境。揆諸現實,就基層司法境遇而言,理想化的司法公正很多時候還顯得格外奢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