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清晰如斯,考驗的是監督能否落實。2010年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三公消費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該公開的時候不公開,公眾難免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去解讀:一是有些賬目是不是已經“爛”到無法見人的地步?二是有些部門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對公共監督睜眼閉眼?當然,我們最關心的是——如果有些部門鐵了心不公開,相關部門拿什麼問責?而某種意義上說,到了時間點,有的公開有的不公開,這本身與制度而言顯失公允。
早前,民間或專家就多有質疑:在國務院三令五申壓縮“三公經費”的情況下,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比2010年決算數壓縮4200萬元,這個壓縮幅度相比94億元的基數是否幅度較小?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不難,只要細化到每個數字後的每次出國、每輛車、每頓飯,是非利害自然一目了然。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安體富認為,僅公布“三公經費”總數,無法作進一步分析評判,“只知道現在是多少,不知道以前是多少,也不知道具體花在哪些地方,不知道應該是多少,花得合不合理”。
起碼眼下而言,如果爽約的不問責、如果數字點到為止,三公監督估計依然是令民意最糾結的地方,其誠意與決心也令人浮想聯翩。(時間:7月11日 來源:三晉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