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4%。 |
7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統計數據顯示,6月我國CPI同比漲6.4%,創36個月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對CPI漲幅貢獻21.4%。三天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減緩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防止大起大落。
這是兩周以來溫家寶總理第三次過問豬肉價格問題。“豬周期”牽動中南海,“一頭豬”拱傷了宏觀經濟。此前7月3日和9日溫總理還先後赴遼寧和陝西密集調研。去年肉價暴跌人們還記憶猶新,時隔一年豬價卻已創歷史新高。肉價緣何大起大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遭遇豬攪局?為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進行了深入調查。
生產、消費皆“受傷”
“太不可思議,就連五花肉也漲到14塊一斤,去年才7塊多。”江西省南昌市紅穀灘個體戶龔師傅說,“20年來從沒這麼貴過,豬肉價格就像過山車一樣。”豬肉價格“過山車”,這在學術領域裡被稱作“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簡稱“豬周期”。即業內普遍認為的豬肉產業發展規律:豬肉價格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一項研究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產呈現波動中增長的態勢。先後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主要標誌是年環比增長超過10%。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為3次大波動,價格的年環比增長超過50%。
研究還顯示,從生產和價格波動的歷史情況看,二者波動的平均周期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別為3.5年和2.5年左右。由於當時勞動力過剩,規模化程度加深,豬周期一度呈振幅減小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