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債務上限談判背後的博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8 13:06:23  


 
  其二,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美國嘗試引入“技術性違約”概念,淡化影響,但卻絲毫沒有緩解國際社會的擔憂。從印度到中國到歐盟,美國債主的批評聲撲面而來。8月15日美國將面臨兌現270億美元國庫券和250億美元有價證券的票息的考驗。截至2011年3月月底,外國債權人持有美國國債排名是:中國以1萬多億居榜首,日本9000多億次之,英國3000多億緊跟其後。

  美國出現“技術性違約”的聲音甚囂塵上,共和黨人認為債主會接受利息延期支付,因為只是拖延短短數天而已,但背後卻意味著對華盛頓最終能處理其財政宿疾和美國以後能更好地承擔債務責任的信心。可是,共和黨的這個算盤並沒有獲得國際市場的支持。中國央行顧問李稻葵公開表達過對美國違約可能性的擔憂,認為美國是在玩火。美國國債的另一個持有大戶日本反應相對低調,官方沒有就此公開表態,但該國一些言論主張賣掉美國國債,用於震後重建。日本國內一派觀點認為,外匯儲備越多風險越大,日本應向其他發達國家看齊,將居高的外匯儲備降下來,用幾年時間,逐步賣掉80%的外匯儲備。即使美國的盟友,同樣被主權債務困擾得焦頭爛額的歐盟也不顧忌對美國的批評。歐盟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雷恩7月月初曾表示,美國國會採取的一些小的措施,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就連持有國債不足400億美元的印度也跳出來趁火指責一通。

  債務違約或將帶來嚴重後果,且影響將極其廣泛;全球金融系統可能重演2008年的混亂。美國政府違約將嚴重損害國家信譽,打擊投資者信心,造成國債貶值,美國將永遠無法重獲債券市場“鍍金”地位。投資者需要更高的利率回報才願意購買美國國債,而高利率將增加美國企業的借貸成本,進一步拖累已舉步維艱的美國經濟復甦。

歷史上的違約回顧

  回顧歷史,債務違約曾有發生。其中一次在1933年,此前美國政府財政與黃金直接掛鈎,包括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融資的債券在內,當時的債券人都有權要求美國政府以黃金償還,無人懷疑“黃金償付條款”的有效性,然而,羅斯福總統與國會認為,在當時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貨幣貶值對美國有利,他們還決定,拒絕以黃金償還債務,而代之以貶值的紙幣。這是美國政府非常“明確”、“公開”的債務違約。

  另外,公眾比較熟悉的是美國政府另一次小規模債務違約。在1979年4、5月間,美國政府未及時償還1.2億到期債務,儘管這僅是當時債務總額很小部分,但美國政府在此後付出巨大的代價。據悉,此次違約源於技術問題,而非經濟因素。而且,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兩黨間的政治角力。這場小規模債務違約造成利率升高0.6個百分點,美國政府為1.2億美元的債務違約付出的代價是每年約50億美元的額外利息支出,而這筆支出最終由納稅人買單。當時一些投資者發起了對美國政府的集體訴訟,要求補償因拖延償付造成的損失,並最終得到了延期款項的利息補償。當時這個事件的最初影響很小,但新增債務的確受到了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債務到期後再融資時面對了一個更高的利率,債務違約的全部成本最終體現了出來。但儘管如此,美國國債此後仍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的投資。美國在1934、1968、1972年的三次違約沒有降低世界市場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政府提供融資的意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