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幸的是,地方基層的治理往往就是如此,平時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一團和氣,在熟人社會裡大家過著相安無事的生活,既有礙於情面不去追究的因素。雖然實際上可能是潛藏著危機,可治理與預警卻都幾乎闕如。所以只消隨便一個突發因素出現,所構建的抵禦與應對網絡馬上就會被擊潰。
事後反思之際,對鏈條式的突發事件,人們沉醉在假如某一環不是這樣,最終結果會是怎樣的遐想之中。比如很多人可能會想,假如當時要早一點放學,假如要沒坐這條船,那麼之後的遭遇就截然不同了,由此可能就會陷入宿命的恐懼之中,而全然不察小事件背後隱藏的大環境。
在資金與技術整體向城鎮傾斜的情況下,地方基層的這種管理思路進一步固化。因為本身可供利用的資源就有限,再花費過多去投入管理提高運作效率,就變得看似更不理智了。於是就成了考慮如何在維繫既有的運轉方式,能小修小補就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
這其實也就是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面對一樁不幸的沉船事故,我們能找出多方面的原因,可這些原因本身似乎又都合理地存在著,求全責備當然容易,有所裨益才是目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之處恐怕在於,當我們事後梳理事故細節之時,假如發現明明是可以避開躲過的,但最終卻無可避免地發生了,那麼應該思考的就是基層治理整個機制的問題了。(時間:9月11日 來源:長江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