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事關生命,而今竟然因為一種藥品的缺貨而被擱置,令人咋舌。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多個部門竟然都表示不歸自己管或是沒辦法——衛生部稱這是國家藥監局的事,國家藥監局則稱這是企業的市場行為,而企業停產則又是利潤低。
看起來,這已陷入了一個“合理”得無法破解的怪圈,誰都有道理,但這麼一種事關人命的藥,卻只任由一家企業生產,全歸到市場負責,這本身又是多麼的駭人,而這顯然暴露出當前醫藥管理體制上的一個漏洞。
回到這個怪圈的最後一節,企業停產的直接原因是利潤低,而利潤低的原因是政府有最高限價,企業不能任意提價。這似乎是個老問題,監管部門出于維護醫藥行業公益性的考慮,而出台一系列的限價令,初衷本是好的,然而現實中卻習慣性地會出現藥品“降價死”的局面。至今,有關部門似乎也沒什麼好的辦法,如今,獨門救心藥的缺貨將這一問題以一種極端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提醒相關部門,關切到百姓健康乃至生命安危的事情,一定要從細節入手,考慮好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
具體到魚精蛋白上,據說這種藥已經幾十年沒有調過價格,而今面對原材料、人力成本等各種價格的飛漲,顯然確實存在著利潤空間降低的現實。而這樣的現實,相關部門應該有所體察,及時地調整限價政策,讓企業更加積極地投入生產。
此外,全國範圍的心臟手術受到影響甚至耽擱,這屬于什麼性質的事件?我看,這完全稱得上重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了。然而,按照衛生部的表態,似乎仍未當回事,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這樣回復:“衛生部有應急辦,但那是針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也許在衛生部的眼裡,只有非典這樣的重大流行疫情才稱得上“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才有資格被“應急處理”。但事實是,這樣的應急機制的建立,不也是一拖再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而今獨門救心藥缺貨導致的心臟手術被耽擱,再次暴露出,衛生應急體制的習慣性失靈與滯後。
如今,我們對各項事務的管理,看起來都已有了一套“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制度設計,但當這樣的制度遇到具體的突發事件,能否及時地發揮作用?魚精蛋白引發的憂慮再次充當了一張試紙,它提醒我們的職能部門,不僅要有文本上的操作流程,更要將工作細化,及時靈敏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否則必然會背負“懶政”的指責。(時間:9月14日 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