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類事件,中國各地都或有發生,尤其是前者,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並不罕見。基層政府往往在處理時定性為“不明真相群眾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煽動”,更有甚者直接祭出“境外敵對勢力介入”,將人民內部矛盾一下上升到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因此不聽解釋手段強硬,事態往往發酵到不可收拾,最終還是得談判解決,此時卻失了少則數百、多至上萬的民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貴州甕安事件發生後,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石宗源第一時間前往現場,並三次向百姓鞠躬道歉,事態很快平息。
早在建國之初,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就在世界範圍內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多年來在多項國際衝突中,我國也都是奉行“要對話不要對抗”的原則,即使對方頻繁挑釁,也總是避免武力,提倡談判解決爭端,諸如南海、東海以及勘界問題上的諸多涉及自身利益的國際事務。在以巴衝突、朝鮮半島局勢、海灣戰爭等等國際局部因宗教、信仰等等發生摩擦時,中國也都是以一種冷靜、成熟、講理的形象出現調停。
對於傳統意義上的敵人或者競爭對手,我們的政府尚且能展現出一個大國的氣度和胸懷。對於自己的一奶同胞,那就更不能耍刀動槍,更應該以和為貴。都是一家人,有什麼隔夜仇說不明白?
一個國家真正的形象,除了對外,還有對內。內外不一致的人往往被稱為表裡不一、口是心非、陽奉陰違、言不由衷,一個國家亦是如此。其他國家或許不懂那麼多的中國成語,但若看到海外媒體對烏坎事件的報道,聯想起中國外交的主張,難免會產生類似的感覺。
就如朱明國轉達汪洋關於烏坎事件的成因和性質的說法:烏坎事件的發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忽視經濟社會發展中發生的矛盾積累的結果,是我們工作“一手硬一手軟”的必然結果。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直面和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也必須用表裡如一內外一致的手法和方式,公開、透明、富有誠意,以和平談判解決好這些內部的矛盾和問題。
希望從工作組開始,烏坎事件能圓滿解決,如此不僅村民不再擔驚受怕淚眼迷離,更能給此後處理類似事件的各級政府提供範本。(時間:12月22日 來源: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