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種種食品安全事件後,企業當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傲慢與偏見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折損市場公信,最終必然反映到成交量上來這樣的趨勢,隨著公民維權意識與公共意識的加強,將日益加深並明顯起來。事實上,在食品質量問題披露後的第一時間,民眾向企業籲求的,往往是公益至上的立場、負責的真相以及換位思考的對話就如米盧當年告誡國足的那樣,“態度決定一切”。具體而言,消費者最希望的是企業能扛起責任,以公共利益為重,說實話、辦實事,該致歉的就得致歉,該先行賠付的就得掏錢,然後再去追究每個細節。此般謙抑的姿態,看似吃了點虧,但贏得的是遏止流言發酵的機會,令事件的負面影響不至於帶來更大的誤傷。
金龍魚身處食用油界的龍頭地位,公眾自然對其質量與安全寄予了更多期待。“魚”的問題,能不能歸咎於“水”?這個問題不僅需要職能部門繼續開展工作,更需要平日以“社會責任”為口號的企業積極回應。(時間:1月14日 來源:新聞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