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來,多家電視台的晚會捲入到抄襲、侵權醜聞中,走司法途徑是維權的一種方式,而對這類利益關係複雜的演藝活動——演員與電視台沒有雇傭關係,一些工作屬於“外包”——進行規範,有必要發揮演藝行業團體的作用。
毋庸置疑,學術、文學、藝術作品的抄襲,已成為我國學術、文學、藝術健康發展的毒瘤,也對年輕一代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雖然近年來教育界、學術界加大了對學術抄襲、造假的治理力度,但總體而言,這種治理還處在“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狀態,一些機構和人員出於各種利益甚至充當抄襲、造假的保護傘,對於事實確鑿的學術抄襲、造假質疑,有關機構並不回應輿論的關切,採取不知情、不調查、不處理的“三不”做法,貌似保護了聲譽,保全了“面子”,但其實只保護了當事人的私利,讓當事人安然無恙地過關,卻嚴重傷害聲譽,也讓抄襲風越演越烈。
涉嫌抄襲的節目出現在春晚上,已經很失面子了,如果對抄襲還顧左右而言他,那就根本不要面子了。這會給世界怎樣一個中國文化形象,又會給電視節前的觀眾怎樣的誠信教育?在這樣不尊重原創的環境中,可以期待出現一流的學術、文學、藝術作品嗎?可以期待出現傑出的創新人才嗎?有關部門應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嚴肅對待這起抄襲事件。(時間:1月25日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