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剛過之時傳來康菲賠償10億這一消息,似乎是給全國人民的一份新年賀禮。儘管相關的索賠細節未出,儘管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發生已長達半年多,但如今總算有了一個初步交代。在國內迄今為止的歷次環境污染事故中,10億賠補也算創下新高。
不過,10億元數據本身並不重要——事實上,10億夠不夠賠償所有受害養殖戶正受質疑,代理養殖戶訴訟的律師也表示仍將持續推進訴訟,通過法律途徑索賠,因此康菲最終需要賠償多少還是未知數——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污染企業必須為污染行為買單,能否成為一種鐵面無私的慣例,而不是應對輿論風暴的特例?就此而言,承擔監管職責的權力部門是否歸位盡責至關重要。在目前為止的康菲石油賠償模式中,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明確信號。
誠然,康菲公司拿出10億作為賠補資金,以及和中海油列支共3.5億元基金,本身是行政調解的結果,相關部門可謂功不可沒。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相關部門的角色定位還是模糊不清。且不說,當初康菲油田溢油事故的曝光,以及整個事件的進展,本身就是在媒體和輿論推動之下亦步亦趨的結果,相關部門一直被動。就現有的賠償模式而言,我們並不知道相關談判是怎樣展開的,這10億元又是怎麼來的,相關部門與污染企業是如何進行利益博弈的。照理說,相關部門代表的是公眾利益與公共利益,但在這神秘的幕後,令人難以明確其是否歸位盡責。相反,看起來倒像是有關部門和康菲公司一起,在應對一場全國矚目的輿論風波,進行某種危機公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