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除了稱讚警方高效地幫日本遊客找回自行車外,也有一些網友提出質疑。
網友“周益清”說,如果不是外國友人的車(而且還是輛自行車),而是中國平民百姓的車,警方會受理嗎?並且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偵破嗎?
武漢警方對此回應,“對群眾受到侵害的案件,不論大案、小案,公安機關都將竭盡全力偵辦。”
偷車丟人,選擇性執法更丟人,這是問題的核心。
面對公眾質疑,上述警官解釋道,並不是外國遊客丟車了,警方才重視,只要所涉案件達到刑事立案標準,警方都會立案。
“我們經常接到電動車被盜的群眾報警,我們也立案偵查了,也在努力尋找破案線索。”他說,“很多案子破不了,並不是公安機關不重視,而是受客觀條件所限,有針對性開展工作的措施不強所致。”
對此,有社會學專家評價表示,受資源有限和警力有限的制約,出於某種社會影響的考量,警方辦案有所側重也在所難免。
但他表示,這種“側重”,是取決於案件本身和公共社會利益,還是取決於當事人的身份地位,值得反思。
名人案件高效偵破不乏先例。
早在2006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筆記本電腦在廣州街頭被竊,廣州警方成立了“級別很高的專案組”,上百警察參與偵破,僅歷時十天就將筆記本尋回。
而武漢一位基層刑偵辦案人員曾向記者透露,自己就曾經歷特事特辦的案子。
據其透露,一名高端人士女兒的背包被搶。事發後,該人士向所在地公安分局局長報案,不到10分鐘,幾級一把手齊齊到場並現場辦公。
“還動用了偵查重大刑事案件才能啟用的手機定位追蹤系統。”這名辦案人員說,不到半天時間,背包被追回,同時打掉了一個飛車搶奪團夥。
《人民日報》曾以《“選擇性執法” 別把公正“選擇”掉》為題發文稱,“不是法律不夠用,而是法律不管用”,歸根結底,都緣於法制意識的缺位。與之伴隨的,則是權大於法、錢重於法、情過於法的種種不良風氣,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著人們的公平觀念和法制意識。(時間:2月22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