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在上海濱海古園內,傳統墓葬區與海葬紀念碑形成鮮明對比。 |
《新京報》報道,目前,北京墓地資源緊張,北京多家公墓已無現墓,有市民甚至花20萬/平米買“期墓”。
在人滿為患的大都市,不僅居住的房屋會因供需關係而水漲船高,地葬逝者的墓地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因此,如果不用墓地或少用墓地,將會大大緩解墓地資源的緊張。
在生命終結後的回歸形式上,東西方人有一種共識,都要回歸塵土。
然而,人去世後的歸宿也並非是非得要一塊墓地才行,因為,無論從科學還是文化的角度解讀,都有比回歸塵土更好的方式。同時,即使要回歸塵土,也有比擁有一塊墓地更好的形式。如果對生命過程有一種平和而恬淡的理解,就可能接受人往生後並不需要一塊墓地的做法。
羅素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像河流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猛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後河水緩緩地匯入大海。”這段話其實暗示了往生後最重要的歸宿不過是回歸自然和融入自然。因此,往生者的歸宿有許多比擁有墓地更適宜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