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建設費拉高了乘客負擔,從長遠來看對民航業的發展也並非有利。資料顯示,當前中國許多航空公司和機場都處於虧損運行的狀態,個中原因應該不難索解:在鐵路、公路飛速發展的交通格局下,乘客有用腳投票的權利。而對每年相當於不勞而獲一筆巨額資金的機場來說,其對機場建設費的依賴性只會日漸增長,並從此失去向自身挖潛提高運營水平的動力,其經營業績不佳豈非在情理之中?仰仗行政手段保證市場主體的收入,又焉為長久之計?
平心而論,有關部門對機場建設費的負面影響並非一無所知,2011年1月支線航班機場建設費免征決定之出台,主要原因就在於“支線客座率低、收益差,航空公司運營、培育支線的意願和動力不足”,希望免征機場建設費能有效刺激支線航空市場的發展。深明一筆不合理的收費對市場的抑製作用,卻又不肯徹底廢止,這是一種怎樣的慣性?
現在,財政部一紙通知,將機場建設費“更名”為民航發展基金,定性為“政府性基金”,但其合法性危機仍然存在,因為徵收的方式和對象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都是把一部分納稅人的私有財產“轉移”出去。換“馬甲”的行動無法平息民怨,相反倒更可能使民眾積怨更深:財政收入節節攀升,為什麼還要向民眾伸手建立這樣一筆政府性基金呢?
民怨和公眾利益不應被持續漠視,畢竟,被人稱為“收費時間最長、收費範圍最廣、最沒有法律依據、最不公開透明、引起最多反對聲音”的機場建設費干擾我們的生活已經長達20年矣!(時間:4月19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