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評審催生了一大產業,養肥了一批人,如拉皮條的、出賣評委信息的、幫助發表論文的、代人收錢的,從業人員不在少數。以論文造假為例,根據現行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 ,論文、專著、課題等及學術研究成果是職稱評定的“硬杠杠”,這就催生了論文造假市場。想評職稱的教師只要肯花錢,就會有“論文代理專業戶”承諾在權威期刊上代為發表甚至代寫論文,服務之周到堪稱“一條龍”。這些花錢買到的論文,即便能在職稱評審中蒙混過關,又能體現出參評者的多少真才實學呢?
當教師職稱評審中潛規則公開盛行,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成果得不到公正合理的科學評價,那些原本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教師,要麼隨波逐流,加入送禮、造假的大軍,要麼消極怠工、不務正業,即便能夠獨善其身,也難免被邊緣化。這種“潛規則”效應,在官場中早已屢見不鮮。
出台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初衷是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但由於評審過程不夠公開、公正、透明,這一制度在實際執行中變形走樣。不公平的職稱評審不僅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損害了教育系統形象,敗壞了學術風氣,嚴重打擊了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已經亂象叢生,如果再不盡快改革和完善評審制度,職稱評審必將成為教育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時間:5月7日 來源:半島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