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縮减屬地招生不能只擺Pose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1 15:28:55  


  招生屬地化,向來被視作教育平權上的一塊疤痕。當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被打上“本地化”的烙印,它注定背離了均衡教育的指向。正因如此,2008年教育部曾發文,要求部屬高校招生遵循“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的原則,屬地招生比例逐步縮减到30%以內。儘管“30%”的紅線仍受質疑,可其糾偏意義順應了“地域公平”的訴求。

  數月前,清華北大還表態,將削减在京招生比例。沒想到,這承諾卻打了水漂。在今年的招生中,兩大名校在京招生不减反增,“屬地化”趨勢愈發明顯。招生向本地傾斜,也就意味著,外地考生的機會被迂回地降低。在教育格局分化的現實中,屬地擴招只會雪上加霜,擴大資源分配的失衡,損耗全局性的公平。

  教育資源,最患不均。儘管在時下的資源布局中,實現絕對均衡、削减地域落差還很困難,可名校壓縮屬地招生,無疑已是社會共識。它是打開公平之鎖的“密碼”,是完善全盤統籌的必經途徑。

  在此語境下,兩大名校逆勢而為,難逃“背信爽約”的詰難。民眾拾起那句擲地有聲的命題——“清華北大,究竟是中國的清華北大,還是北京的清華北大”,在所難免。

  應該說,機會均等,從來都是重點高校招生中的泡影。據北大教授張千帆的調查結論,廣東、安徽考生考進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以北大為例,2011年,每萬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為1.27,廣東為1.4,貴州為1.48,河南為1.87,北京為52.5。這般“旱澇兩分”的格局,不異于對教育公平的撕裂。

  在回應質疑時,清華方面稱,北京考生生源質量較好。可在缺乏全國統一性的裁量標準的前提下,斷言京籍考生優于異地的,未免偏頗。更何况,“本地生源質量高”,早已是招生照顧本校的常用藉口了。它經不起科學考證,充其量只是臆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