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有專家根據自己創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算,結果顯示,2010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完成總任務的62.74%。
精確到萬分之一位,乍一看,這個研究挺科學,但仔細一想,又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動態的,它的目標不斷在改變,既然誰也不知道100%,62%從何而來?第二,“軍事支出占GDP比重”、“全球500強中國企業營業額”等指標設置太隨意,秦始皇時全民皆兵,清末官商伍秉鑒曾是世界首富,結果如何?第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復興嗎?如果沒有價值復興,這個復興反而是件令人恐懼的事,可價值層面的東西,如何量化?
問題的核心在於:自然科學的方法能否硬套入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成立的前提,在於人與被觀察的對象之間,可以做到彼此互不影響,而社會科學則不同,我們本身就是社會的一部分,不論怎樣保持中立,都會對觀察結果產生影響,而觀察結果出現後,對象也會受它的影響。
以股市為例,當專家提出利好信息時,則許多人會跟進投入,反而使其崩盤,導致預測失敗。所以,物理學可以預言未來的變化,而社會科學卻不能預言未來,否則就會落入“科學主義”的窠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