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民族復興史,必須經得起歷史驗證。將一個抽象概念,簡單化成為某個歷史階段的一項簡單任務去量化,去意圖精確測算其完成量,簡直是在與歷史開玩笑,拿民眾來淫欲,無疑是在製造瞎子摸象的笑話。
8月3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稱,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即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
應被歷史驗證和記載的民族復興史,被相關專家們輕而易舉的就打造成了監測評價體系,竟然能將任務完成量精確到小數點後四位數。說明有關專家把內涵和外延無限擴展的民族復興抽象概念已經細化到相當細致的可操作範疇,表明其很敬業。把需要經歷漫長時代驗證的複雜問題,創意成了能夠時刻去測評的簡單問題,也顯示其很有創新精神。然而民族復興史終歸是要經得起社會檢驗和民眾認同的,這種不見森林只見樹木的創意行為,也就折射出創意者,只不過是在利用畫“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的這塊餅,來為仕途中的名利雙收充饑,。
毋庸置疑,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大踏步的前進,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然而由於經濟基礎薄弱、資源匱乏、人口眾多、科技創新滯後以及行政管理體制臃腫等原因,讓中國面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分配不公造成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實體經濟受急功近利的泡沫經濟壓制生存空間難已擴展;密集型低端產品仍然是中國出口的中堅產品;維護領海和領土主權頻繁遭到挑戰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其實,社會發展中產生的網路新詞匯諸如“吃不起”、“住不起”、“病不起”和“扶不起”、“官二代”、“富二代”以及中國仍有1億多人處貧困線以下等現狀,都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中國雖然在高速發展,但發展中伴生出的諸多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問題仍然嚴重。凸顯中國大多數民眾仍然生活質量不高,中國社會仍然處於解決貧困和溫飽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