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在北京奧運會上退賽,也曾引起巨大的風波,然而,那時主流輿論更多地給予了他理解和支持。而這次,儘管央視解說員和央視的“劉翔禦用記者”都感動到涕泗雙下,恐怕人們還是反應複雜。
人們常說,能站到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都是英雄。我想這不是無條件的。出場就是英雄,在於出場機會本身是競爭獲得,而且運動員將能夠在賽場上表現自己的最好水平。劉翔在倫敦失敗,不是一個純粹的突然事件。劉翔帶傷出戰,這是近日一直被強調的信息。
劉翔在倫敦的失敗,使北京退賽也再次被記起。如果只有北京退賽,人們還容易理解;倫敦再次帶傷出戰而失利,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一個無法完成比賽的運動員是否適合編入奧運代表團。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倫敦,劉翔都是帶傷的。因為有傷所以沒有完成比賽,這沒有什麼;但為何有傷仍然來到了賽場,這才是問題。
劉翔對自己的傷情是否清楚,或屬兩可,但現代運動醫學應該能夠診斷,而且傷情恢復所需要的時間,也可以預計,但劉翔卻一次次以不能完成比賽的傷情,站到奧運賽場的出發點。這是運動員及其團隊隱瞞了傷情,還是奧運代表團組建中考慮不周,沒有進行基本的判斷,值得追問。運動員的傷情是否適合出賽,難道不需要運動醫學的專業評估嗎?
體育精神,國家榮譽,個人信心,商業需要,組團不周,醫學失誤……究竟是什麼力量決定了帶傷的劉翔仍然要在奧運會上出場?(時間:8月8日 來源: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