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在延安車禍現場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傳到網上”引發的詬病,後有種種名表導致的不信任感和非議,此時此刻,這位“名表局長”能自證清白嗎?能消除公眾的懷疑情緒嗎?又該靠什麼路徑來達到消除質疑的目的呢?如此種種,都等待著回答。
對於陝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楊達才在事故現場的笑臉,工作人員表示,是網友把楊達才在某個特定場合的表情給放大了說事。這樣的解釋恐怕很難讓人滿意,甚至有可能引起新一輪詬病浪潮。道理很簡單,網友質疑是有根有據的,退若干步講,如果說放大,對官員來說,也應容忍,應接受這種監督,更何況,“(我)不想揣摩為什麼笑,但對逝去生命應保持尊重,這是做人底線”,如此的判斷和推理,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應是一條公理而非過高要求!
“特定表情被放大”說難以成立。正如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所說,“假如你害怕廚房的熱氣,就別進來做飯,要做飯,別怕熱!”也就是說,官員行為透明化和被關注是官員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官員應該為行為的透明化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官員不付出這樣的成本,就是對公眾回應的缺失,就必然讓公眾產生懷疑意識,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對政府整體形象和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這必然要求政府官員適應和容忍公眾的監督,接受公眾放大自身不足的習慣。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名表局長”靠什麼自證清白?從一定程度上說,“名表局長”必須回應,這是義務,是一個官員作為公眾人物的底線要求。如果沉默應對,則會讓民眾的懷疑情緒無法找到理性的出口,就會呈現出發酵態勢。質疑不可怕,可怕的是抹殺和遮蔽質疑。如果官員對公眾的懷疑能及時回應,可以使得官員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更為可信。反之,則意味著官員公信力的倒塌。正因為如此,“對此事,不好評論,具體事件我也不清楚,最好問本人”背後的遮蔽和粉飾心態,顯然不靠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