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以來,全國多地彌漫的霧霾天氣,使得公眾對中國汽柴油質量的質疑聲再起。對此,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1月31日在京表示,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直接責任者之一,但這並非因油企質量不達標,而是我國標準不夠,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
中石化董事長正面回應公眾對油品質量的疑慮,態度相當坦然。此一回應,既印證了公眾長期以來的質疑,同時也說明,改善中國的油品質量,已成為從社會公眾、政府,到石油企業的共識。共識既已達成,下一步,就應立即全國統一提高標準。
如何改善油品質量?這個問題需從兩方面看。
其一,正如傅成玉所說,油品質量的國家標準需向國際接軌。目前,國內除北上廣等大城市外,油品標準普遍為150ppm的歐III,是歐盟現行標準的15倍,是美國的5倍。低標準的油品質量,不僅導致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威脅民眾健康,同時,全國範圍的機動車高污染排放,使得北上廣成為汪洋中的“孤島”,導致它們的減排成效大打折扣。
提高油品質量,技術上無任何障礙。關鍵在於,標準提高帶來的煉油成本增加,如何分擔。
據專家測算,油品質量向國際接軌,每升油的售價可能增加0.12-0.15元。這個成本,由公眾全部承擔,是否合適?石油企業有沒有改善管理、消化部分成本的空間?政府財政可否從燃油稅中分出一塊,用於煉油成本增加的補貼?這無疑都要認真探討,或可通過聽證會的方式,讓各利益方展開公開討論和博弈。
其二,提高油品的標準,如何保證標準不折不扣地執行。雖然目前中國的油品質量標準很低,但在許多人看來,現實中生產銷售的油品有沒有達到這一低標準,還是個疑問,而此前各地不斷曝出的油品質量醜聞,更加深了民眾的這種懷疑。
很顯然,由於高低質量油品之間不小的價差,一些無良的油品生產和銷售企業很可能通過以次充好、摻假等方式,牟取暴利。對此,普通公眾是難以判別的,所以,油品標準提高的同時,國家主管部門應建立起有力的日常監督機制,就像監督食品安全一樣,質檢部門對市場上生產銷售的油品,進行高頻次的抽檢,檢測結果定期對社會公布。高壓執法之下,油品銷售者才不敢鋌而走險。
霧霾污染的治理千頭萬緒,相對於工業污染、煤炭污染、揚塵污染等問題,機動車尾氣的治理相對最容易突破,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我們樂見傅成玉董事長的表態,同時更希望,石油企業能成為推動油品質量改善的先鋒,實際上,當下無論是油品標準的話語權,還是油品質量的控制權,油企都占有天然的優勢,所以兩大油企應當扛起責任,和公眾一道努力,早日擺脫低標油品的污染夢魘。(時間:2月1日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