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2004年8月28日,劉翔奪得男子110米欄奧運會冠軍。 |
日前,各媒體報道,上海市體育局出台一項政策,獲得奧運會項目世界三大賽冠軍的上海籍運動員,在退役後將獲得終身免費醫療保障。目前有23名上海籍運動員享受到這項政策,其中包括奧運會冠軍劉翔、陶璐娜等名將,以及劉翔的教練孫海平、徐莉佳的教練劉小馬、劉子歌的教練金煒和鄒市明的教練張傳良這4名在國家隊帶出上海籍奧運冠軍的滬籍教練員。今後,他們無論是感冒發燒還是運動損傷,甚至看牙醫,都是免費的。此消息一出,招來眾多質疑,認為是一項不公平的醫療特權。
質疑 普惠政策為何變獨享
有公平才有正義,其訴求主要在內外兩個方面。於內而言,比之於世界冠軍們而言,那些奮鬥了一生卻沒有獲得世界冠軍頭銜的人,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更應獲得照顧。相反,在現有的補償機制下,世界冠軍們在日常訓練、比賽中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即便在後續的補償上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據報道,倫敦奧運會結束後,從國家體育總局到所在省、市、縣等地方政府的多級獎勵,加上各類企業的獎勵,業內人士估計,每位奧運冠軍獲得的獎勵或在500萬元以上,大約相當於中國城市工薪階層年收入的200倍……
如果再加上商業贊助以及廣告收入,很多世界冠軍早已成了公認的富翁。以劉翔為例,在其運動生涯的高峰期,一年的廣告收入達數千萬之巨,雖然其只能分配50%,累計起來同樣不是一個小數字。很顯然,這樣的優勢是其他非冠軍運動員所無法比擬的。而事實在於,若離開了國家的培養,這些奧運冠軍就不可能會獲得成功與成名的機會。從最基本的公平來談,即便要實施照顧政策,也應當是普惠而非獨享,人為造成既得利益群體,拉大群體間的差異。
於外而言,世界體育冠軍只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若是因為其為國爭了光就可以獲得特殊照顧,那麼其他行業的拔尖人才是不是也應獲得同等待遇?從人的角度來說,運動員比之於低保、失業等其他社會弱勢者來說,誰強誰弱,誰更應享受到醫保的福利?讓強勢者搭弱勢者的便車,或者讓富人搭上窮人的車,這與醫保承擔的社會功能格格不入。
作為一項普惠制政策,醫保不是用來褒獎某些特殊人物的紅包,而是大眾共有的政策平台,因而具有人人共享的平等性。進入這個門檻的條件都應當一樣,對少數人“錦上添花”,就是對大多數人“雪中送炭”權利的漠視與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