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稱:10家廣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商,被曝向北京君澤君(深圳)律師事務所(簡稱君澤君律所)出資450萬元“公關費”,由後者向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加快推動發泡餐具解禁。就在“公關費”事件曝光之時,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對發泡餐具解禁,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
14年前,一次性發泡餐具被禁,眾多生產廠商遭受重創,解除對發泡餐具的禁令,是這些廠商夢寐以求的目標。如今發改委對發泡餐具解禁,人們自然會聯想,發泡餐具廠商是否通過某些渠道,向發改委等部門表達了他們的訴求,甚至向有關部門施加了特殊的影響。果然,發泡餐具廠商與君澤君律所簽署的《專項法律服務協議書》在網上曝光,其中明確前期服務費50萬元,主要用於“乙方辦理本協議所涉及的相關公關、應酬、接待、差旅、員工薪酬等”。據說協議書得到了君澤君律所一名律師的證實,只不過後者稱,這是正常的律師代理行為,50萬元不是“公關費”,而是主要用於媒體宣傳的費用,不可能這麼多部門都像媒體所說的被公關了,雲雲。
由於涉及重大公共決策和公共利益,發泡餐具解禁和“公關費”疑雲,已經成為廣受社會矚目的公共事項,涉事各方都有義務向公眾作出解釋,如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介入調查,涉事方須依法予以配合,最終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交代。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說法,在決定解禁發泡餐具之前,徵求了環保部等多部門以及協會、專家的意見,各方達成了一致意見,並委托專業機構對發泡餐具做了毒性實驗,證明其能夠滿足衛生標準要求,因此解禁發泡餐具“時機成熟”。然而,面對現在冒出來的“公關費”事件,發改委不應保持沉默,而需要作出明確的回應——作出解禁發泡餐具的決定,有沒有受到君澤君律所的影響?如果受到影響,又是什麼樣的影響?有沒有收受“公關費”或以其他形式獲得不當利益?如果其中可能有涉嫌收受賄賂的行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應當依法查處。
其次,君澤君律所需要對以下問題作出解釋:收取10家廠商的50萬元前期服務費後,律所為推動發泡餐具解禁,進行了什麼樣的“公關、應酬、接待”服務和媒體宣傳?其中是否包括向有關部門奉送“公關費”,或以其他形式輸送利益?君澤君律所收取的50萬元前期服務費的支出情況,儘管可以視為“商業秘密”,但由於涉及公共利益,也屬於依法應當公開的事項(如果協議書規定的400萬元尾款已經支付,其支出情況也應當公開)。這些都需要依法查清事實,涉及違法犯罪者必須嚴肅處理。
在一些西方國家,企業出資委托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向權力部門“做工作”,希望推動權力部門制定有利於企業的法律和政策,這種“院外游說”一般不屬違法,但常常處於合法與違法的灰色地帶。一些國家對中介機構與議員、政府人員的交往作出嚴格限制,如規定議員、政府人員不得收受價值超過100美元的禮物。中國不同於西方國家,制定法律和政策的程序,圍繞立法和公共政策進行的博弈,都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但是,像發泡餐具廠商出資委托律所向政府部門“公關”之類操作,已經初步具有“院外游說”的特征,若不加以有效規制、監管,而任其泛濫恣睢,勢將造成複雜嚴重的後果。
如何引導、規範公民、企業有序參與立法和制定公共政策,如何預防和懲治中國式“院外游說”滋生腐敗交易,是職能部門、司法機關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時間:3月30日 來源: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