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所以消費神童,甚至極力為“神童”背書,恰恰是教育底氣不足的表現。在有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都要被拉住來滿城游街的當下,誰還會對“麻省理工學院”這幾個字脫敏?城市之間的先天資源分配不均加大了“馬太效應”,已固化的掐尖模式更讓教育成為一種博弈。現在,好容易在三四綫城市出了個和美國新常春藤盟校掛鈎的“神童”,那還有不“普天同慶”的理?在靠應試教育成績來論英雄的語境下,這可是“彎道超車”的經典案例呀,不好好宣傳真是暴殄天物。但這一宣傳不要緊,結果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有底氣的教育,不會急著“搶頭條”,而是有耐心讓好消息飛一會:最起碼的前提是要等麻省理工學院的八字一撇一捺都畫出來了,再看看大家怎麼看,聽聽衆人怎麼說,而自己是否能從“神童”這個非典型案例上,找到些反求諸己的“點”,從而放大到整個教書育人的“面”。找到這種可複制的經驗,恐怕比矗立起某個“神童”要來得更加功德無量。(來源: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謝偉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