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教版數學教材插圖引發爭議。部分網友表示插畫人物眼神奇怪、毫無美感,對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圖存在明顯審美差距。
就如部分網友所言,本以為沒多大事,不要小題大做,但看到插圖後,不能淡定了。
可能對一些人而言,一本教材,知識是主要內容,幾張插圖不過是配角,不必過於緊張。如果說這些插圖是出現在某些先鋒藝術展上的作品,我們無可指摘,但出現在小學生的教材裡,必須有所警惕。於教材來說,插圖的確不是核心內容,但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插圖也是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少人貼出自己當年小學教材中的插圖,以此作為對比,表達自己的不滿。而這些曾經的插圖也在這一次展示中,喚醒了部分網友的童年記憶,也包括所學的知識,比如在“少年閏土”的插圖中想起了那輪圓月、舉叉的少年、猹和瓜田。所以,教材的插圖不僅不是無足輕重,反而具有相當分量。
教材插圖,不僅是對知識的具象,還是一種審美的存在。審美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動態教育,不只在審美活動中,更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本身承載著美教化的功能,其中的插圖作為繪畫的存在,自然也可以是一種審美啓蒙。
回到人教版數學教材插圖本身,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圖片中的人物形象與我們過去在教材、圖書中所看到的人物形象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也與孩子們自身的形象有一定區別。那麼,教材中呈現“寬眼距”人物形象自然就會引人反感,遭受質疑。審美是一種主觀意識,也會隨時代變化,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共同的、恒定的審美。我們今天依然欣賞北宋的《千裡江山圖》,甚至在此基礎上創造了具有中式審美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因而,作為人們使用的教材,應該呈現我們的審美,這種審美既是身份認同,也是文化共建。
面對此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回應稱:已著手重新繪制有關册次數學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圖,改進畫法畫風,提高藝術水平,充分發揮教材封面和插圖的育人作用。教育部教材局工作人員也表示關注到此事,已介入調查。
近幾年,有關“容貌”的問題常常成為焦點。從去年引起廣泛探討的“眯眯眼”到如今引發衆人擔憂的教材插圖,曾經被大衆忽視的審美問題被頻頻關注,說明我們在意識、精神層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從此層面來講,這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這是值得欣慰的。(來源: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評論員:黃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