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最長木拱廊橋”毀於一旦 文物保護沒有後悔藥
http://www.CRNTT.com   2022-08-10 19:03:54


  據報道,8月6日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現存最長木拱廊橋——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超過900年的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橋體被燒毀坍塌,幸無人員傷亡。目前,當地已成立處置工作小組,公安部門介入調查起火原因,當地啓動萬安橋修複工作。

  視頻中,熊熊燃燒的烈火映照著參與滅火居民一個個無助的身影,讓人隔著屏幕都感到痛惜……有網友說,“很心痛,第一次知道你卻是在你毀滅的時候。”

  類似古建文物被毀於火災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發生。近幾年來,“亞洲第一廊橋”重慶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被燒毀;“亞洲第一高鬥拱木塔”四川綿竹九龍鎮靈官樓被大火吞噬;“中國最後一個原始村落”雲南臨滄翁丁老寨,幾乎整村被燒毀……此外,麗江古城、鳳凰古城等也都不止一次遭遇過不同程度火災。

  “縱然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卻抵擋不了一次消防疏忽和漏洞”。主體為木質結構的古建築,通常耐火等級較低,一旦起火極易迅速蔓延。用火用電不規範、電氣綫路老化或故障,以及消防設施配備不足、損壞等,是不少古建火災的共性因素。而這些都共同指向了有關方面和人員對文物保護的意識與力度不足,比如,據報道,有的古城“消防栓全都沒水”。

  目前,萬安橋的起火原因還在調查中。不論因何原因所致,這座重建於1954年的古廊橋被燒毀坍塌,帶走了其歷史積澱的文化價值以及周邊百姓祖祖輩輩的感情寄托。原汁原味的文物,毀一件就少一件。這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如此脆弱,那些尚未進入公衆視野、分散在廣大鄉村的文化遺產、歷史遺存,又該如何保護和延續?

  未雨綢繆,說易行難。從口號變為行動,需要扎扎實實的行動,特別是要因地制宜、一物一策地制定和實施維保方案。令人尷尬的是,在一些地方,對文物保護的短視、功利現象不在少數。當需要發展文旅產業或申報某頭銜、保護名錄時,一些地方把文物建築當作地方名片、寶貝;達成目的後,則逐漸疏於管理。

  “保護、傳承、利用”,文保工作,保護在先。近年來,“文博+科技”讓不少地方的文物突破時空成為活起來的“頂流”,這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數字、遙感等技術應用,能否為古建文物的火災、雷擊、洪水、結構異常等提供預警信息以及輔助應急處置?一些地方此前探索嘗試的“司法+保險”模式,融合了司法、企業等諸多優勢力量與資源,為保護文物古建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此類實踐經驗值得繼續深化拓展并相互交流借鑒。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