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直指外來入侵水生動物的普查工作正在多地推進。
近日,江蘇、浙江、吉林等多地陸續開展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普查,通過收集相關數據、樣本,分析研判外來入侵物種主要傳播擴散途徑、風險等級和擴散蔓延趨勢等,為外來入侵水生物種的科學防控、有效治理提供數據支撑。
前幾天,河南汝州市城市中央公園抽幹湖水圍捕“怪魚”一事引發廣泛關注。相關直播畫面顯示,有超三千萬網友在綫圍觀。如果說起初還有部分網友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關心此事,那麼隨著新聞報道的深入和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外來生物入侵絕非小事,其很有可能成為優勢物種,危及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甚至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此尤須警惕。
事實上,我國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需要關注的外來生物種類繁多,單是水生動物就有福壽螺、大鰐龜、巴西紅耳龜等,遠不止“怪魚”鰐雀鱔一種,更何況還有多種外來有害植物、昆蟲。
比如,2019年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波及全國25個省份近1500個行政縣區,全國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沒有及時噴藥防治或防治不到位的玉米田塊,危害株率甚至達100%,幾乎絕收,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可見,外來入侵生物非常難纏,是“多頻次、多點位”地入侵,不能不防。
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因為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的發展,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也在明顯增加。正如專家所言,要建立常態化機制,像對待本土有害生物一樣研究其生長規律和天敵等,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遏制災害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