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於江一次不落地去參加培訓,他被選為村裡唯一的村級技術員。農業局發布的消息,他都貼到宣傳欄上,如果村民對信息理解不清晰都會主動打電話聯系他詢問相關事宜。“有時候我白天在家,百姓就會來問我,我田裡的麥苗怎麼黃了,玉米打藥應該怎麼辦等等,我都會幫忙。”
相似的場景也在鹿泉區李村鎮鄧村反複出現,周邊村莊的農民常來向李永平請教經驗,主要問打藥、澆地、施肥等技術上的問題。對他來講,這些問題都不難解決,“開個技術培訓會就行”。
人社部官微推送的文章中提到,李永平通過職稱評定,憑借的正是過硬理論知識和豐富生產實踐經驗。
種多少糧食是評審依據
在遞交材料時,李永平感受到了農民們對評職稱的熱情。“申請的人很多,光我們李村鎮就有十來個。”
與其他職稱評定不同,石家莊農民職稱評定的重點不再是論文與科研。對於農民來說,評審的依據是“種植多少畝糧食”“養殖多少頭奶牛”,或者“水產養殖多少畝”。石家莊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對當地媒體表示,“此舉將讓更多掌握專業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獲評職稱,提升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可度,為建設新農村、實施鄉村振興壯大人才隊伍。”
農民們在申報職稱時并不緊張,他們遞交的“材料”是過往二十餘年在田間地頭積累的人生。
起步總是艱難的。於江在石家莊農業學校畢業後,做過工人、銷售員等各種工作。慢慢地,他發現“給別人打工不如給自己打工”,於是在2011年返回家鄉,開始種田。幾乎同一時間,李永平也放棄了熟悉的養殖業,回鄉種地,“一開始也就種二三十畝,只種玉米小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