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積率的提高對購房者來說,意味著居住舒適度大打折扣。雲南財經大學房地產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大研分析說,“地就這麼大,建築面積加大了,樓層得加高,綠化率降低,綠化景觀減少。樓層加高後,住戶也多了,電梯擁擠了。採光率也下降了,可能本來日照時間有5小時的,現在前面那棟樓加高了兩層,只剩3小時了。總的來說,消費者利益肯定是受到損害。”
而在張帆看來,在購房者中存在著盲目消費趨勢,多數人不會對上述因素多加考慮。
近年來昆明房價的畸形走高也是曾華及他的兩個前任遭群眾指責的原因。“理論上說,容積率與房價是成反比的。容積率上去了,居住環境不好,會影響房價。就單個項目而言,樓層加高可以降低土地成本,降價的空間也加大。但現實是,容積率上升對房價提高沒起什麼抑製作用。”周大研說。
張帆認為,小高層、高層樓盤公攤面積大,電梯費、物管費增多,購房者實際可用面積減少,其實購房成本是升高了。雖然土地成本降了,但是建築安裝成本是隨著樓層升高而增加的,所以,地產開發商絕不會將自己的利潤攤薄。
雖然對於容積率與房價是否直接相關尚有爭議,但一個事實是,官員們的“胃口”隨著房價攀高而越來越好,一些開發商也敢於花“天價”拍下土地。
周大研說,最大的問題是法規不夠嚴密,規劃部門權力大,操作彈性大。出臺的政策又不能夠嚴格執行,“我感覺現在政府在一些房地產項目的監管上有點虎頭蛇尾。”
如何才能抑制住這條“房地產腐敗鏈”?周大研建議建立起監督跟蹤問效機制,在一塊土地拍賣前、房地產項目建設前和竣工後進行公示,將土地用途、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公之於眾。
今年2月2日新上任的昆明市規劃局局長周峰越提出,要實行“陽光政策”,將審批權和經辦權分開,把審批中的自由裁量權透明公開。“陽光”能否射進房地產腐敗的死角,飽受房價虛高之苦的昆明在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