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曾蔭權的漂亮一役”的社論,指出尋求連任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順利以649票對123票的大比數擊敗代表民主派的梁家傑,當選第三屆香港特首,可說是打了漂亮一役,使原本只是由800個選舉委員關起門來投票的“小圈子選舉”不僅熱鬧得儼然數百萬港民都在參與,也為紛擾經年的“普選”話題打開一扇新窗,望見陽光和新徑。
社論表示,選前,誰都知道曾蔭權必勝,他不僅得到選委的高提名,也一如所料得到高票,但是,過去兩屆特首選舉所沒有的,是曾蔭權此次還得到與得票率吻合的約八成高民意支持,從而取得高提名、高得票、高民意的“三高”驕人戰績。這一來,也就把原本按照現代民主政治標準來衡量是連“民主形式”都有所不足的特首選舉,變成了具有“民主實質”的大選。這樣的結果,頗讓一些人意外,尤其是對照臺灣“民主選舉”的亂局和奇局,香港這場君子不出惡聲的特首選舉,儼然成了好榜樣。
曾蔭權與梁家傑儘管勢力懸殊,但是競選過程熱鬧,結局圓滿,間中兩場電視直播的政策辯論會,更是贏得各方讚譽,連民主黨人也欣慰于香港多達270萬戶家庭收看,而這還沒計入廣東幾千萬電視觀眾同樣透過屏幕接受了一場民主選舉的心靈洗禮。此外,競選期間兩個候選人舉辦群眾大會,推出各種競選宣傳,動用網頁、博客、播客等新媒體形式,還有“落區”、“洗樓”爭取民意,把“小圈子選舉”當成“普選”來辦,也使沒有投票機會的香港民眾有了強烈的參與感,於是,反過來又使在“小圈子選舉”中當選的曾蔭權得到民意的實質認可。如果連落選的梁家傑都在開票後說這是“香港人的勝利”,誰還有更好的資格來批評香港這場特首選舉辦得不好?
社論指出,不僅如此,此次特首選舉,是香港回歸後第一場有競爭的特首選舉,是第一次有民主派的候選人參加,意義不可小視。香港過去幾年已經發生了幾次的“大遊行”,其中一個核心主題是“普選”。而之所以能引發數以十萬計的民眾上街,關鍵又在於一方以不符既有體制來排斥,另一方以體制不公為由來抵制,於是,政治體制改革的角力,被拉到體制外,幾乎陷香港于有如臺灣那樣政治激情沖昏腦袋的紛亂中。所幸,香港這個現代化國際大都會的公民社會已具有相當高程度的發展,民眾務實理性為多,執政者一貼近民意,反對黨就不得不跟著回歸體制,按遊戲規則競爭。而曾蔭權2005年末主動出擊,向立法會提交政改方案,要以增加“民主成分”的方式改革選舉委員會以及增加立法會議席來擴大民意代表性,儘管遭到民主派的否決,卻已為自己奪下了“政改”的道德制高點,終於使民主派漸漸失去訴諸體制外抗爭的民意支持。只要反對派回歸體制內競爭,就等於港府先取得勝利,也是北京的勝利。選前的3月18日民主遊行,寥寥五千人,正說明了形勢的消長。
曾蔭權是公務員出身,從來就沒被人視為有魅力的政治領袖,他的競選口號“我會做好呢份工”更被許多人揶揄譏笑,斥為層次太低,然而,如果從中國大陸和香港現在的發展階段來看,曾蔭權的任務是做好過渡性角色,歷史並沒要求他做個開創性領袖,時機上也不容他有超出歷史使命的作為。他所得到的高民意支持,也證明港民要一個盡責的公僕多於一個政治的梟雄。只求“做好呢份工”,曾蔭權的訴求還真恰如其分。這場選舉也讓人看到間接選舉可以開出有直選含義的成果,而且,更平和,消耗更少的社會成本。北京為此次特首選舉結果感到高興,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社論稱,不過,選舉完了,對北京的新考驗也開始了:以後要如何繼續滿足港民對選舉的要求?曾蔭權說,此次選舉“體驗了一國兩制的勝利”。曾蔭權這話未必是官話。相對於大陸,香港能如此熱鬧選舉特首,難道不是“歡呼勝利”的十足理由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