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漲幅各有不同,基本特徵是勞動生產率越低的漲幅越大,而生產率越高的漲幅越小。有色金屬、燃料等礦藏有限,不是靠技術挖潛之後,產量說上就上去的,而房屋建設週期長,土地管制嚴厲,因此房屋供給也不是隨便想上來就上來的,而勞動力的供給最難,從嬰兒落地到工廠上班最少要16年,所以工資一漲,短期想下來幾乎不可能。而工業產成品則不同,技術挖潛或者產業轉移,加強內部管理苦練內功,生產率的提高相對就容易得多。這樣2003年以來,各種商品漲幅依次排開:原材料、能源、勞動力、房屋價格漲幅最猛,工業製成品漲幅最低。結果讓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大呼:中國呈通脹和通縮兩重天。
當糧價漲起來的時候,再拿CPI說通脹只是一個壓力問題,好像很勉強了,這時官員、學者紛紛出來打圓場,再剝離糧價出CPI,搞出一個核心CPI來,這樣,通脹還是一個壓力問題。按這個邏輯,價格可以漲個不停,而通脹一直只會是個壓力而已,因為“核心”CPI可以一直“核心”到礦泉水為止。
其實糧價上漲,就在於貨幣如水,過剩的貨幣總是追逐生產率最低的商品。有炒樓、炒股、炒黃金的,可有誰聽說過炒礦泉水的?手機、汽車生產效率通過技術更新、生產線遷徙、加強管理,一年內增長100%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但平均畝產提高20%簡直就是放衛星了。在目前中國農業普遍是小農戶經營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更是慢于國際水準,加上全球糧食價格進入上漲週期,無法通過國際貿易平抑農產品價格,CPI走高自然是情理中事。這時說通脹只是一個壓力問題,就露餡了。
通脹其實是一次財富大轉移的過程,是借貸者剝奪債權人的過程,那些早期介入房地產、股市或者向銀行借款做生意的,將是這場通脹過程的大贏家,而那些銀行儲蓄戶乃至未來依靠養老金度日的人將是最終輸家——而這些基本都是普羅大眾。
所謂流動性過剩就是通脹的另一個說法而已,這個精巧的解釋長時期掩飾了國內貨幣過多供給的事實,而CPI的上漲其實就是預示中國全面通脹時代來臨。原來的解釋不足以掩飾這個事實,這個趨勢目前還是以較為溫情脈脈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但在匯率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未來它必然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