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香港須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5 10:41:33  


  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昨日長洲舉行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活動,飄色表演和搶包山吸引了大批市民和遊客觀看。長洲太平清醮已有200年歷史,世代相承,成為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慶典活動,是香港十分珍貴和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事實上,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但目前的文物保護法例主要針對有形文化遺產,政府和社會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亦缺乏重視。因此,本港立法和成立專門委員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和傳統表演藝術等,屬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全球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日益顯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潮流。在內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全國人大2007年的立法計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內地各省市也頒佈了一些地方性的保護法規。 
 
  社評說,相比起來,香港明顯落後於世界潮流,不但沒有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而且對其認識和重視亦不足。現行的《古物及古蹟條例》以及古物諮詢委員會,主要保護和關注歷史文物、建築和文化遺址等有形文化遺產,並不包括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來引起社會極大爭議的天星碼頭鐘樓及皇后碼頭拆遷重建問題,涉及的也只是有形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在關注對有形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時,卻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令本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危、失傳的危機。 
 
  實際上,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除長洲太平清醮外,還包括民間藝術和傳說、新界圍村民俗、大坑舞火龍、龍舟鑼鼓、茶餐廳文化、蘭桂坊酒文化、盂蘭盛會、佛誕誦經浴佛、天后誕大廟上香、車公廟轉運、黃大仙廟祈福、譚公誕巡遊、七巧節晚會、元宵節燈會、年宵花市,以及盆菜、蛋撻、茶等等傳統手工藝。政府於1997至2000年進行全港文物建築普查,記錄了8000多幢超過50年歷史的建築物資料。但對於全港究竟有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一直沒有進行普查,更談不上保護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是文化之魂、民族之根和真正的世代集體回憶。特區政府應盡快立法和成立專門委員會,對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和評估,列出急需搶救和保護的重點專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