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利用NF-3全機低速風洞對“運-8”模型進行吹風試驗。(資料圖) |
殲10飛天前,在風洞裏累計吹風超過1.5萬次
今年2月,從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殲10戰機因先進的性能和多項自主創新技術,一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空工業的最大突破。
喜訊打破了風洞群的平靜。
在群山環抱的風洞群裏,一大批科研官兵正在頂著料峭的春寒進行又一場攻關。他們歡呼雀躍,盡情抒發著心中的激動。嘈雜的人群中,有人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淚花。
是啊,這是一次多麼漫長的等待、一場多麼艱辛的跋涉啊!20年,對於他們中間的多數人而言,早已是青絲變華髮,就連那個時候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現在都已經成長為知名專家。
的確,殲10彙聚了他們太多的牽掛,包涵了他們太多的付出和奉獻。在風洞裏,他們揮灑汗水和智慧,都只為了同一個心願——讓殲10早日上天。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空氣動力研究基地完成殲10飛機氣動試驗100多項,累計吹風超過1.5萬次,解決了事關飛機總體佈局、起降性能、操縱性、機動性、安全性等諸多技術難題,為飛機研製提供了大量科學準確的氣動試驗資料,為戰鷹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任何先進的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裏拿到“准生證”
飛機在高速飛行過程中,受到四周強烈的氣流影響。只有掌握了氣流作用規律,才能科學謀劃飛機總體佈局設計,從根本上確保飛行安全。
風洞是開展空氣動力學試驗研究的基礎設施。任何一種飛行器上天之前,都要在風洞中經受一番“歷練”。這是現代飛機、導彈、火箭等武器研製、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研究領域,風洞試驗作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準高低與一個國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弱緊密相連。
新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航空航天事業時,風洞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當發達國家擁有了高性能的飛機時,中國自己研製的飛機只有花大把外匯,拿到別國的風洞去做試驗,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今天,伴隨著殲10戰機從風洞群裏一飛沖天,中國人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任何先進的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裏拿到“准生證”。
攻克捕獲軌跡技術整整用了10年
20年來,幾代風洞人懷著對國防科研事業的赤誠熱愛,前赴後繼,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殲10飛機的氣動力試驗研究任務。
研製伊始,在我國最大的跨超聲速風洞內,王發祥就圍繞殲10飛機研製著手開展了高速飛行狀態下的投彈分離試驗,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捕獲軌跡試驗技術。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王發祥帶領課題組攻克這一重大技術難題,整整用了10年時間。
這是一場近乎悲壯的拼搏。
其間,他們屢遭挫折,有技術的,也有非技術的因素。終於,在合力攻關8年之後,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但他們心裏清楚,這是最艱難最關鍵的時刻,每向前走一小步都越來越艱難,前進的道路隨時面臨被堵死的危險。
那是一段挑戰極限的時間。
課題組的每一個人都差那麼一點點就倒下去了。一名課題組成員痔瘡犯了,大把大把地吃消炎藥也不管用,疼得腰都直不起來。沒辦法,大男人只好學女人,在內褲裏塞一疊衛生紙去上班,直到上廁所被人發現當作笑話傳出來,其他人才知道。
這種精神感動了協作單位的科研人員。他們和課題組一道,拼了。一名50多歲的女同志在風洞裏安裝試驗設備時,腳上一下紮進了一根七八釐米長的鐵釘,可說什麼也不休息,讓王發祥從門診部借輛輪椅,每天被推著到風洞現場。一位姓黃的老工程師心臟不好,在風洞裏蹲一天,一出來就坐在風洞口半天不敢動……
挺住就是勝利。10年的拼搏換來的是一場巨大的成功。他們建立的捕獲軌跡試驗技術徹底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大大提高了飛機作戰能力。(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