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美專家稱二炮部隊快速擴展 有能力阻美援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8 11:33:51  



  作者認為中國核力量和核戰略的發展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裏,中國依賴“存在性核威懾”。雖然當時中國已經具備研製核武器的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投射系統,並且不具備有效的二次核打擊(核報復)手段。

  在第二個階段裏,中國的核戰略改變為“最低核威懾”,這一戰略的基礎就是擁有小規模並且不確定數量的核武器。任何一個企圖首先向中國發動核攻擊的國家,都不得不考慮並擔心中國建立在少量核武器上核反擊能力。正是基於這種不確定性,中國可以依靠對超級強權的威懾,阻止敵國首先發動核打擊。最低核威懾政策依賴的前提是,少量的核武器已經足以讓一個敵國遭受“無法接受的損失”,特別是如果該敵國在這場衝突中只有週邊利益處於危險之中。

  在第三個階段裏,也就是當前中國核力量發展的階段,中國的核戰略是“最低可靠核威懾”。雖然仍舊是部分基於不確定環境下的不確定數量的核武器,但這一戰略主要依賴于高戰場生存能力的機動型導彈,這樣就能保證敵國沒有信心,也沒有能力鎖定、摧毀中國所有的核威懾力量。而由此導致對手放棄首先對中國發動核打擊的企圖。

  在這種寬闊的戰略關係因素之下,中國乃至整個漢語圈範圍正顯露出對核戰略的熱烈爭論,以“有效核反擊”、“泛核威懾”和“核反擊戰”三大概念為中心,其中所涉及的核反擊物件包括軍事目標和民用目標。中國核力量的原則是以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為基礎方針。一些中國的分析家們已經提出,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附加一些條件,或者完全放棄這一方針。但是解放軍的一些著作中已經提出一種假設:中國部署核武器僅僅針對敵人首先發動核打擊後才作出反應。例如,根據戰役學的角度,“按照我國的原則,我們將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第二炮兵部隊的核反擊戰將只在一種情形下產生——敵人已經對我目標首先發動核武器攻擊”。因此,解放軍的一些文章認為,解放軍採取的一些手段其目的是想提高第二炮兵部隊的戰場生存能力,提高他們穿透敵人導彈防禦網的能力。這些文章討論了各種各樣提高部隊戰爭生存能力的方法,包括掩蓋和隱藏,改良預警系統,機動性,電子戰,防空系統和導彈防禦。他們還提倡使用更能穿越敵方導彈防禦系統的彈頭和加強對導彈防禦的反措施,提高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以及或許部署可以攜帶多彈頭的導彈。這些動作的目的是在導彈防禦系統不斷加強的環境下,保證中國核威懾的有效性。一些中國的軍事作者將這些能力概括為“先抗後突”,意思是第二炮兵部隊必須有能力在遭到敵人“先發制人”的攻擊後還能保證有一定的核力量能實施反擊,然後才用反導彈防禦技術,穿透敵人的導彈防禦系統。

  第二炮兵的訓練

  解放軍正在強調改進訓練的重要性,以幫助部隊為現代化的,高強度資訊技術為主的衝突做好準備,在2006年中央軍委領導人的講話中也反映出這一重點。在中央軍委領導人的講話中強調了使13常訓練更加貼近實戰的重要性,從“機械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轉移到“資訊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同時加強聯合演練。事實上,許多解放軍的部隊正在進行更加頻繁真實、挑戰性更大的訓練演習。近期的報導表明,第二炮兵部隊的訓練實戰性和複雜性上都有所提高。例如,等二炮兵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技術破壞敵人的情報獲取、監視和偵察(ISR),精確打擊和電子戰攻擊。第二炮兵的演習中也已經出現了模擬敵人——藍軍——同時模擬真實的戰鬥條件。

  此外,中國的軍事報紙報道稱許多演習的特點是在類比電子戰和電子干擾的條件下進行的。解放軍還正在進行多兵種的聯合演習,作’為期訓練改革的部分內容。在最近幾年裏,解放軍已經實施了許多次多兵種聯合演習,為解放軍部隊提高對執行聯合作戰和聯合指揮控制的熟練程度提供了相當大的機會。最近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在北京軍區舉行的一場聯合演習--“北劍0607”,作者認為,這場演習的特點就是解放軍空軍部隊與第二炮兵的聯合作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