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孔雀“西”南飛。重慶市副市長童小平15日向媒體公佈,重慶市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正式啟動。作為中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塊試驗田,重慶選擇九龍坡區作為這項改革的先行示範區,率先啟動改革。借此機會,重慶市委書記和市長公佈了電子信箱,問計全球。
6月7日,重慶成為中國第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通知,劃定重慶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本次改革的重點包括加快推進戶籍配套制度、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行政管理體制、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等七個方面。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改革首先是一場關於思想或思路的試驗,任何改革都會面臨某種不確定性。有鑒於此,任何深謀遠慮、集思廣益都是必要的。6月15日,重慶市委書記汪洋、重慶市長王鴻舉分別公佈了個人電子信箱,並通過互聯網發佈《關於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致社會各界的一封信》,邀請社會各界群眾、網友、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各類媒體,為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建言獻策,力圖借鑒世界各國工業化、城市化的有益實踐,國內城鄉統籌的經驗教訓,集海內外之智,納社會各界之力,努力在改革的探索中少走彎路,爭取以較小的改革成本,謀求更大的改革成果。
思想無國界,人類既是命運共同體也是知識共同體。在“全球治理”觀念漸漸深入人心的今天,重慶以開放的胸懷問計全球,懇請大家為建設重慶新特區奉獻金點子,本質上把全世界智囊當作自己的思想庫。在這個漸次開放的時代,省級行政高官通過互聯網面向全球問計尋策,在中國政界首開先河,具有標杆意義。
近年來,有關“新特區”的討論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在與重慶展開競爭的新一輪的“申新”浪潮中,廣州開發區、湖南長株潭新區、瀋陽沈北新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均未被批准。新特區的優勢有目共睹,無論是浦東還是天津濱海新區,其發展都足以讓人羡慕。後者在去年一年即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4.2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4.7%,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則創歷史最高紀錄,全年開工建設了64項工程。
沖著“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名頭,一些投資大項目也紛至遝來。
社論指出,在中國,中央掌控資源配置許可權、自上而下配置資源的體制,集中表現在對金融、土地、稅收、財政等政策資源的控制上,而“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中央大政方針的指導下,大膽嘗試各種改革。這無疑是給予了地方更大的發展自主權。正因為此,尋求資源配置的優勢與自主權,成為各“申新”城市的首先目標。
同時,人們注意到,在如火如荼的競爭中,有一種資源配置與自主權曾被輕視,那就是以更開闊的胸襟尋求社會資源與思想資源。在此意義上,重慶問計全球,既是在獲得“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金字招牌後的“錦上添花”,同樣可以刷新人們對“特區”這一觀念的理解。
每個城市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特區,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特區———一個思想的特區、智力的特區,它通達全球,無遠弗屆。任何經濟或政治上的特區,必須奠基於這種“思想特區”的培育,凡欲有所作為的領導者,其首要工作就是要激發每個人的思想創造,既要有開放的眼光走向世界,又有寬闊的胸懷接納世界。其所見證,必是“有思想的特區大有希望”,天廣地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