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水扁上台後,台灣內部情勢丕變,“可做不可說”的台獨默契被打破了,獨派反客為主。 |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資深政論家孫慶餘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中華民國”有沒有聯合國會籍,對生存發展並非至要。努力謀求內部和諧,讓威權社會順利過渡到民主社會,統獨不再成為選舉動員工具,才最重要。
台獨壓倒民主
為此,國民黨執政時期,蔣經國、李登輝以“中華台北”名義,變通參加國際組織。美麗島人士則以“統一可說不可做,台獨可做不可說”原則,確立最合乎台灣處境的朝野默契。可以說,在對外及對內上,當時朝野都以“共體時艱”方式,體現了“中華民國”的最佳生存發展策略。
但“過卑過亢”又缺乏戰略的陳水扁上台後,台灣內部情勢丕變,“可做不可說”的台獨默契被打破了,獨派反客為主,壓制統派(“國民黨式統派”其實也是“B型台獨”),在“台灣人”及“本土”的包裝下予取予求。
民主化及本土化原是正確的,但當二者變成獨派對內拼選舉、對外鋌而走險的工具時,本土化及民主化都將變質,不但台獨抵銷或壓倒了民主化,而且本土化成為台獨的同義字。如此,統獨衝突有可能升高為民族內戰。在民族內戰下,任何一方當政,無例外都會扮演民主殺手。堅持“認同清一色”的獨派政府,其踐踏民主,將無殊國民黨的黨國體制。
當民族內戰白熱化,“中華民國”還可能生存發展嗎?當然不可能,結果一定是“殺雞取卵”。王國維談人生及事業成功的三階段,一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才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最高境界是“驀然回首”,等待時機水到渠成的。
可是台灣獨派的事業三階段剛好相反,前一階段是“為民主而台獨”,民主優於台獨,且是台獨之目的,彭明敏、謝聰敏的《台灣人自救宣言》屬之。到民進黨成立後,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順發路線之爭,此時進入“敲鑼打鼓談台獨”階段,漸漸逸出“可做不可說”範圍。到陳水扁執政後,另一批新獨派出來,眼中只有台灣國而無“中華民國”,而且擅長狐假虎威,以為台獨建國像“一哭二鬧三耍賴”一樣容易。這一階段可以稱為“呼天搶地鬧台獨”,是台獨全面幼稚化、兒戲化時期。
昧於國際局勢
說到“鬧台獨”,就令人想到民初的“鬧學潮”。“鬧”形容鬧事,是不必負責的。陳水扁推“台灣名義入聯合國”公投,竟然說“我先拼,讓接下來的新‘總統’好做事,不必怕東怕西。”新“總統”好做什麼事?好宣布台灣獨立!如何宣布?當公投過關後,就可說聯合國只有國家身分才能參加,台灣名義公投通過,就代表“台灣”是“國名”。
這種一廂情願,完全昧於島內、兩岸、國際局勢的想法,正是“鬧台獨”的特徵。而大家現在聽到的獨派議論,幾乎都屬此類。如陳水扁把“廢國統會”當做“廢統”,新獨派說聯合國公投案被駁回就搞更改國號的“防禦性公投”,說“國家正常化”力量居壓倒性多數後即可宣布獨立。如此水準還玩台獨,獨派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