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正在班戈籌畫一個傳播語言、文化的志願者專案,是與英國學生合作,向當地的孩子教授漢語及中國文化……”
20歲出頭的宇斯,是英國威爾士班戈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學生,這些都是她寫給祖國親人的“家信”,但這些“家信”,可不是需要幾經顛簸、漂洋過海的傳統書信,而是這頭滑鼠一點、那頭就馬上收到的電子郵件。
從一個英語不太流利的小姑娘,到威爾士地區“國際學生獎”獲得者,宇斯在異鄉的成長經歷可謂豐富多彩。加入學校的羽毛球俱樂部和登山俱樂部,參加“班戈學生志願者”組織從事慈善工作,獲校長頒發“學生志願者突出貢獻獎”,榮獲國際慈善機構Rotary Club的“大使獎學金”……她總是把自己的每一次收穫和每一分歡樂,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告知遠在黑龍江的親人。
如今,給家人寫E-mail已經成為了宇斯的一個習慣。“我在學校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生活很充實,但有時還是會非常想家,特別是生病的時候、過節的時候。”宇斯說,她在郵件中一般都會說些開心的事,讓家人一同分享她的喜悅,而遇到挫折與苦惱時,她不會一個勁兒地在信裏發牢騷,“我不想讓他們擔心,特別是爺爺奶奶,年紀大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移民到了海外,割不斷的是對親人的想念、對家鄉的眷戀。而隨著現代電腦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隨著家用電腦的普及,國內的線民數量激增,網路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
方便快捷的網路平臺,固定明確的郵件位址,無需郵資,更無需擔心信件丟失,只要坐在電腦前輕輕敲擊鍵盤,任滿心的牽掛隨著指尖流淌成文,瞬間,思念便已抵達千里之外,這便是時下最便捷的通訊方式。
現代社會,傳統家書式微,而滿天紛飛的E-mail,同樣可以承載濃烈的親情和深切的想念。
“點擊我們的生活”
“剛下飛機就趕上了我們在北京盼望已久的瑞雪!中國有句俗語:瑞雪兆豐年。我想這是多倫多為了給我們洗塵而降的瑞雪吧。”
“最近加拿大的油價狂漲,多倫多的油價已經是1.08加元每公升了,溫哥華更是高得離譜,居然是1.27加元……”
“明天就是母親節了,雖然昨天已經給媽媽和婆婆打過電話,但是依然很想她們。以前在家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但是現在身處異國,連晚上做夢都是媽媽對我種種的好。”
這是一個名為“想飛的蛹”的博客,它是今年剛剛移民加拿大的Emily的個人空間。《移民生活的第一天》、《加拿大油價飛漲》、《母親節》……這些都是她的博客日誌,再配上許多漂亮的照片,儼然成了Emily的網上家園。
互聯網上的豐富資源,正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博客”便是近些年來引人注目的一大新現象。
明星們開“博客”,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普通人寫“博客”,替代了原有的日記本;而不少海外華人移民的博客,已經成為其與家人聯絡的嶄新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