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人提到日本想起什麼?不再是南京大屠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23 14:04:01  



  調查結果說明,中日民間的好感度並不是同步增長。中國民眾的對日態度是隨著中日關係的好轉而好轉的,大部分日本媒體分析,可能因為中日關係得到改善,中國人對日印象好轉了。《產經新聞》認為,中國對日印象好轉,這是中國政府影響輿論的結果。而日本民眾似乎不特別買政府的賬,安倍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一些日本民眾反而遲疑、觀望。今春溫家寶總理訪日,日本也有網路民意擔心,日本從此要被中國牽著鼻子走了。

  不過,還是有日本媒體為中國人對日印象改觀而高興,說: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最深的東西不再是歷史(靖國神社等)而是文化(櫻花)和經濟(電器)了。也有日本朋友告訴筆者:中國人喜歡櫻花是值得高興的事,說不定這就是安倍營造“美麗國家”的最大功績,終於讓中國人看出日本美麗之處了。

  不可忽視日本主流民意

  中日雙方的調查數據均顯示,民眾對對方國家直接和深入的了解相對缺乏。日本民意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中國抱有警惕乃至敵意。也許中國應該自問:對日外交還缺少什麼?中國該如何爭取日本民意?中國普通民眾怎樣進一步認識日本?

  媒體在中日關係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輿論調查顯示,91.3%的日本市民和84.7%的知識階層是通過媒體了解中國。今天一些日本人對“反日遊行”、“中國球迷鬧事”等都是記憶猶新。長期以來,日本媒體突出宣傳中日關係中的負面因素,這些對民眾有明顯的誤導。

  反觀中國媒體,特別喜歡“關照”兩種日本人,或者是對中國極其友好的;或者是對中國極其不友好的,如常對中國出言不遜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單單關注這“兩極”,往往就忽視了中間的大多數。筆者還發現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中國媒體報道日本的地震非常及時。其實,與其報道頻繁的地震消息,不如多關注有助於中國人了解日本的社會新聞,展示日本的真實一面和普通日本人的心態。可以說,中國長期以來忽視了日本主流民意,而對那些旁枝末流的右翼的主張過於在意。

  對兩國民間交流的意義和需求度,兩國受訪者均表示出積極態度。有63.3%的日本市民和98%的日本知識階層表示,教育、藝術、旅遊等兩國民間層次的交流對於改善兩國關係“重要”或“比較重要”。

  近年,日本注重對外推廣自己的形象,也試圖讓中國的青少年一代了解日本文化。去年2月設立的“日中21世紀基金”,用於邀請中國高中生到日本進行中長期留學。今年2月,40名中國學生到日本進行交流。安倍晉三的夫人安倍昭惠還與中國高中生們談心。這些行為體現了日本重視中國、急於把握未來中日關係走向的意圖。

  “反日”與“反中”的差異

  無法否認,中日民間還存在認識上的隔閡。長期生活在日本,筆者有這麼種感覺,日本人就算對中國印象不好,也是不顯山露水,是深藏在心的。筆者平常接觸到的日本人,大都說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去中國旅遊。他們不是簡單地喜歡中國,也不是簡單地討厭中國,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一方面,就算一些人贊同甚至散佈“中國威脅論”,他們也不放棄去了解中國。著名右翼石原慎太郎還在公開場合稱自己有中國朋友,他連中國網民曾經爭論的關於“新浪”和“支那”的傳聞都知道。右翼學者櫻井良子前不久在美國報紙上刊登廣告為慰安婦問題辯護,對中國很敵視,這不妨礙她今年4月還到北京與中國學者交流。

  日本人的“反中”,冷靜得讓人驚心。而在中國方面,有人對日本印象不好,常喊得全世界都聽得到。一些情緒化言論不時可見,至今還是停留在把日本當“出氣筒”的水準。

  近讀中華書局出版的近代日本人中國遊記叢書,1908年來中國旅行的日本學者小林愛雄在他的《中國印象記》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日本人的對話:“……從各國商人在各大都會的活動狀況看,都應該有更多的日本人研究中國,來中國開發事業。”“你回到日本後,一定要告訴我們的同胞,趕快研究中國,趕快來中國,趕快在中國開發事業,而且一定要熱愛中國。”“熱愛中國……中國的確應該被熱愛。”這對話體現了百年前的日本人對中國的野心,這裡的“熱愛”是別有用心的,但“熱愛”比起“恨”實惠、高明多了。

  與其空虛地罵日本,不如多花點時間了解日本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