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8月28日電/近段時間,價格上漲成大家關注的重要話題。8月中旬國家發佈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更是引發了市場對通貨膨脹的憂慮。
8月22日,央行“出其不意”地發出本年度第四次加息指令,且明確表示此舉是為了穩定通貨膨脹預期。
不過,此舉收效如何?中國會進入全面通脹時代嗎?
國際金融報特約中國社科院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教授、天相投顧全球資本市場研究組組長湯雲飛、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談儒勇,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
食品價格上漲不會引發全面通脹
此輪物價上漲的源頭來自于成本推動,屬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目前食品價格的上升主要影響的是居民生活成本,而這種生活成本壓力要轉變成全面通脹的推力,需要一定的條件
殷劍峰:由生活、生產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不是全面通貨膨脹)我們是已經見識過的。
2004年,在食品價格的推動下,CPI於7、8、9三個月連續超過5%。然而,由於扣除食品價格後的核心CPI只有1%左右,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並沒有演化為全面的通貨膨脹――隨著糧食價格的回落,CPI在2004年10月後即迅速下落,至年底僅為2.4%。
今年再次演繹了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7月份,食品價格以高達15%的速度上揚,與2004年同期一樣,CPI再次超過了5%。不過,今年這種由食品價格引發的物價上揚依然難以形成全面的通貨膨脹。因為扣除食品價格後的核心CPI逐步下降,7月份只增長了0.9%。而且,由於投資增速的減緩和先前投資產能的釋放,今年的PPI也要比2004年低得多,這說明物價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向下的壓力。
食品價格上漲所以不會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其中道理已經在經濟學教科書的“蛛網理論”中描述得很清楚。然而,比所有經濟當事人都更加關注物價的央行,在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報告中提出一個觀點:食品價格的上揚可能會提高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進而對未來的物價上漲形成壓力。
目前食品價格的上升主要影響的是居民的生活成本,而這種生活成本壓力要轉變全面通貨膨脹的推力,其條件必然是:作為雇員的居民在工資合同的簽訂中擁有談判力量。換言之,生活成本的上升只有轉化成普遍的工資上升之後,通貨膨脹才可能成為現實。顯然,在農村依然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在大學生畢業後只能去當保姆、甚至畢業即失業的就業環境下,雇員是不太可能擁有與雇主談判工資的力量的。
湯雲飛:中國的通脹問題,如上所述,是超低利率的貨幣環境導致經濟的刺激性因素過分強烈所致。由於利率過低,從事糧食、豬肉、雞肉等食品生產顯得回報太低了,沒有人願意幹。
談儒勇:此輪物價上漲的源頭來自于成本推動,屬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農產品價格的上揚促使人們的生活費用提高,為了維持實際的生活水準,工資必須上漲。工資的上漲使廠商的成本提高,必須通過提高產品的價格來補償高昂的成本。
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高通脹
隨著今年7月份CPI數據的公佈,國內外諸多媒體驚呼中國將進入一個高通貨膨脹時期。然而,殷劍峰分析認為,這種擔憂或許是不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