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因素是否可預、可控
正方:
奚君羊:港股直通車可能的風險因素是導致資金的過量“大搬家”,從內地流向境外,導致外匯收支出現逆差,這樣,人民幣可能由升值壓力轉為貶值壓力,國家的外匯儲備大量流失,最後引起金融恐慌,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又伴隨銀行存款的大量流失,則情況更為嚴重,可能觸發銀行危機,銀根緊縮,經濟衰退。
雖然真正出現這種局面的可能微乎甚微,但我們依然需要未雨綢繆,事先做好防範。
我建議,每年根據中國外匯收支的情況對港股直通車設定資金規模,在外匯流入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減少資金規模,在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取消規模。只有我們對港股直通車設定一個可控的機制,就可以將風險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充分做到取其利,避其害。
反方:
潘正彥: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資金似水,一旦成行,恐怕不是可以隨便控制的。中國到底會有多少資金會流出,中長期多大程度上緩解流動性過剩壓力?事實上,這都存在很大的變數。這種變數對內地與香港市場都存在不確定風險。一是,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可能長期存在,資本存在追逐利潤的本性,資本開放的結果必然是全球性流動。因此,緩解流動性過剩不是常態;二是,中國內地流出的資金到底是什麼性質的資金,這些不得而知,並且這樣的資金是可控的嗎?
是操之過急還是刻不容緩
正方:
奚君羊:引導資金外流的方法只有兩種,一是鼓勵進口,但這會對中國的本土產業產生衝擊,不利本土經濟的發展,剩下的只有逐步放寬資本流出。港股直通車可以看作是資本項目交易放寬的重要舉措。
個人境外證券直接投資的時機完全成熟,而且已是刻不容緩。要解決上述的宏觀經濟兩難,惟一的出路是引導資本流出。而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是QDII以外的重要途徑。
我不認為操之過急。因為近年來,中國每年的外匯淨流入在3000億美元以上,即使個人境外證券投資有3000億美元的流出,也不過恰好抵消。更何況中國還有1.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作為後盾,因此,沒有過於擔憂的理由。
中國管理層歷來把穩定作為決策的第一考慮因素,由於最近申請辦理港股直通車的投資者十分踴躍,因而擔心資金會以“決堤”般的速度急劇外流,出現失控的局面。這可能是促使管理層心態趨於謹慎的重要原因。我認為這種憂慮是不必要的。
反方:
潘正彥:個人對外資本投資是資本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允許對內資本投資同等重要。不管政策是有意還是無意、是試點還是規模推進,這都明白無誤地表明瞭一個根本性的制度性變化。而開放,是不可逆的。
我認為,目前可能確實有一些技術問題要處理,並且港股直通車有更重要的細節問題需要研究,是造成港股直通車緩行的原因。我的觀點是,港股直通車應該在深入研究對中國內地與香港市場的綜合影響之後再推出。
投資港股資金多多益善嗎
正方:
奚君羊: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有很大的區別,內地投資者還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從國際上的情況看,即使是資本項目交易完全放開的發達國家,證券投資主要還是集中在本地,這就是所謂的“本國偏向”。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投資者持有94%本國股票,日本投資者持有98%本國股票,英國投資者持有82%本國股票。因此,內地資金流入香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內地投資者習慣于追隨“趨勢”,目前內地股票市場仍然處於上升趨勢,因而依然有強大的吸引力。我估計第一年流入香港的資金最多也就在5000億到1萬億人民幣的規模。
香港市場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市場,是全流通的市場,容量很大,對於吸納內地資金有充分的餘地。香港市場可以做空,因此在同樣的流通股數情況下,可以與更多的資金相配比。而且,香港市場的工具創新能力很強,一個股票可以派生出許多交易品種,因此,用資金推動股價的難度大大高於內地市場。所以,港股直通車的開通雖然有助於香港股價的上升,但不至於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反方:
潘正彥:用簡單的方法預測有多少資金會流入香港市場、香港市場又能夠承受多少資金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現在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加強對內地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從香港股市的角度看,內地資金真的是多多益善嗎?香港的管理者、投資者也應該對內地的“投資者”多瞭解。
內地的一些資金的性質說不清楚、內地投資者的投資風格摸不清楚。市場“規則”也不一定起作用。打個比喻,中國內地的勞動力成本非常低,香港市場願不願意“市場規則”接受他們?答案是明確的。資金也是如此。
香港股市會否被同化
正方:
奚君羊:隨著內地資金的大量進入香港市場,內地投資者的操作理念、操作手法必然對香港市場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香港市場被內地股市同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但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在參與香港市場的操作過程中,必然會逐步適應香港市場固有的特性,所以也有被同化的一面。而且,隨著經濟開放度的提高,內地市場受香港市場的影響也會愈益顯著。前一時期,香港市場受美國次級債風波影響,出現下跌,內地市場也略有小挫。所以,兩地市場的互相同化和逐步趨同,將是基本趨勢。
反方:
潘正彥: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如果香港市場的管理者認同這一點,他們會希望內地資金流入嗎?當然不會。同樣,如果我們認同這樣一點,我們還是在“國際化”嗎?我們可以比較一下20世紀90年代前後的香港市場、比較一下有了H股以後的香港股市的變化,同化的問題就應該有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