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1日電/《瞭望》新聞周刊本周撰文盤點中共十六大以來官員人事制度改革情况。據統計,目前二十七個省區市和十五個副省級城市配有黨外副省長、政協副主席、副市長,90%以上的市和87%的縣配備有黨外副市長、副縣長。
文章說,十六大以來,不少地方努力拓寬選拔官員視野,地域內外、體制內外、身份內外各類官員資源融會貫通的用人機制逐步形成。基層官員普遍關注中央任用黨外人士擔任衛生部和科技部的部長,認爲這充分體現了中共開放的用人胸襟。
此外,基層在官員使用上也逐漸主動打破體制禁錮,如吉林省對政府部門一些技術崗位的官員實行聘用制,不帶框框地選拔優秀人才。江蘇公開選拔二十名高校優秀人才到省級機關和地市領導崗位任實職,這些都受到了社會高度關注。
文章指出,盤活官員資源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官員交流力度加大。據中組部統計,近三年多來,全國共交流各級官員139.4萬人。近年來,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人才戰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和支柱産業及重大項目的建設,加强了市、縣和中央國家機關、省級黨政機關之間官員的相互交流。還從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發達地區選派大批官員援疆、援藏,到西部和東北地區挂職、任職,爲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這一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國新社會階層身份日漸清晰,總人數在1.5億左右的新階層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直接或間接地貢獻著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稅收。新社會階層被《人民日報》稱之爲“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積極推進者”,但同時承認,他們多數是非中共人士,而政治訴求正逐步增强。
中共中央對于新階層的態度如何?2006年11月頒發的《關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綫的意見》指明:“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集中分布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統戰部9月6日在北京舉行黨外人士情况通報會,邀請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通報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情况。有觀察家稱,此舉顯示執政黨向黨外敞開權力大門的决心,因此雖然包括黨外人士萬鋼、陳竺近期先後入閣出任中央部委正職,但也有批評指出,黨外人才匱乏也值得關注,只有黨外人才儲備充足,執政黨才能拿出更多的職位,否則硬性安排,可能會對工作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