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中時電子報主筆黃哲斌今天發表文章說,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卿花了一小時演講,批評台灣入聯公投是“選舉花招”,期望台灣選民發揮理性;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在報端投書,“讓台灣政治回歸中道”,這一切,尷尬微妙而不尋常。
當美國行政官員,或前涉台官員,紛紛變成台灣政治的評論員;公開發言向來謹慎的美方官僚,甘冒“干涉台灣內政”的大帽,對陳水扁政權指指點點,究竟反映了哪些問題?
一、愛恨,不用翻譯:一向檯面下運作的台美關係,因為閉門溝通無效,美方為了避免各方誤判,終於不得不走出閉門會議,徹底講清楚,而且講一次還不夠,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講一次、國安會亞洲主管韋德寧講一次,然後負責由東亞事務的副助卿柯慶生,藉“美台國防工業會議”的公開演講,用大白話再講一次。
美方的策略是,既然朝野政黨力推入聯公投“勢不可挽”,於是藉由公開表態,一方面講給大陸聽,另一方面講給台灣民眾聽,就是不讓台灣當局有心存僥倖的獲利空間,逼得陳水扁只能恨意淡淡、肉麻兮兮地說:“夫妻吵架,就為了中國。”
二、選舉議題掏空化:台灣走過二十年民主歷程,從報禁、戒嚴、刑法一百條到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民進黨不斷衝撞國民黨體制,不斷在選舉中獲利,也順利完成政權輪替。
民進黨伐林劈柴,二十年後,可收割的選舉議題幾已消耗殆盡,卻無法闢植有利的政治議題。既然無能興利,只好想盡辦法變賣“政治祖產”,死命往黨產、去中國化、入聯三個議題裡打,但求保住發球權。
對民進黨而言,這是“政權保衛戰”,只有生與死,勝與敗,執政黨勢必動員一切力量,將藍軍拖在“統獨/主權/正名”戰場上,正因台灣主權問題複雜不可解,所以確保一場混戰過後,一切回歸原點,就像陳水扁講的,“明年三二○之後,什麼都不會發生”。
但“入聯議題”像一道魔咒,在未來的選舉中,將發揮切割選票的功能,讓藍綠選民像紅海一分為二,各自鞏固;另一方面讓中間選民厭膩投票,弱化因經濟問題而失望的賭爛票,民進黨最後得以在基本盤決戰,佐以行政資源的動員,與國民黨放手拼搏。
三、選戰外銷導向:原本以內銷導向為主的台灣選戰,因為內部議題掏空,竟然“升級”為外銷導向,縱觀府院黨對於入聯議題的操作心法,從向聯合國大會申請開始,不斷向國外媒體投書、刊登廣告,進而不排除向海牙國際法庭提告、在歐洲各國聘請律師,透過台僑向法院控告該國政府……等等,完全是將台灣內部的選舉操作手法,搬到國際社會。
謝志偉的形容是,“前菜還沒用完,主菜已經快上場”。
至於,這種“巴士大叔”式的玩法,是否會在國際間造成反效果,或甚至如國際法專家擔心的,“成案可能性微乎其微,且有被國際法庭認定為非國家的高風險”,恐怕已不是以選舉領軍、以選票論斷成敗的民進黨,所關心耽慮的重點。
民主制度必然是不完美的,卻是生活所寄。台灣的國際處境是荒謬的,這無庸置疑;更荒謬的是,台灣的民主制度讓一項複雜如巴黎下水道系統的歷史問題,變成選票上的單選題,而我們都知道,這道單選題最終不具任何效力、不具任何可證性,它只是漫長乏味選舉過程裡的一項徒勞,一句台詞,一首插曲,但被當成雄壯威武的進行曲來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