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一號”今晚即將升空,西昌發射基地附近的一名村童將一頭耕牛牽回家。 |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今年59歲的依烏格自小生長在發射中心外的安哈村,親身經歷和目睹了發射中心的發展,1972年建設之初,曾擔任生產隊長的他就參加了衛星中心的修路工作。之後,目睹了數十次衛星發射。
他說,衛星發射時聲音像打雷一樣,那聲音“轟……嗚嗚嗚……轟轟”,把耳朵弄得難受,感覺地面都在抖動。“每次發射前,政府都讓我們到遠一點的地方去,那裡安全,耳朵也不難受。走之前,我們都會把牛羊拴好,雞鴨關好。”
保中心用電 冕寧節電多年
文匯報報道,從1984年發射第一顆衛星就參加安全保障工作的冕寧縣政協副主席朱國俊對疏散感慨良多。他說,1984年那次發射衛星,當地派出3,000多民兵守護通信線和輸電線路,每根電桿一個民兵守候,時間長達一個月。同時為保證發射中心用電,冕寧當地還停止了機械動力等三相用電,如此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由於八成衛星發射都在凌晨左右,不時疾風驟雨、寒風刺骨,疏散的村民和負責疏散的當地政府、公安人員都十分辛苦,對於那些老弱病殘者,當地的鄉鎮幹部都會背著他們走。他說,冕寧縣人民對衛星發射中心的貢獻非常大,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無償付出很多,且毫無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