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中國推進文化新戰略改變文化赤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1 00:01:39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特殊載體,這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宏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明顯具有重大的作用。
  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評論員 張沐)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其歷史文明綿亙不絕,未曾中斷,故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文化資源豐沛的大國。但是,現狀卻是西方的文化越來越強勢地進入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領域當中。表面上,國際輿論頗有“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之說;實際上,無論從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技工藝,乃至教育醫術、宗教習俗、生活方式等等,中國社會都越來越彌漫著對西式文化的追捧推崇。中國推進文化新戰略以改變“文化赤字”狀態,已是刻不容緩!

  中華文化淪落的現狀令人吃驚:傳統的儒家文化、中醫中藥、國學教育都或多或少出現被邊緣化的現象,甚至傳統節慶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巧、中秋、重陽、臘八、春節等等也越來越淡化。尤其是新興的一代年輕人,盛行崇洋心態,視仿效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是追求時尚、跟得上潮流,而尊崇傳統文化生活則是守舊老土,是以反而去注重過西方的情人節、復活節、感恩節、耶誕節和元旦等。可以說,國人普遍不知道更不瞭解孔子誕辰、老子誕辰、屈原忌日、釋迦牟尼誕辰以及眾多的文化經典。許多傳統工藝和文學藝術品在無形中一點點消失,連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慶活動,也被韓國搶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請了“端午祭”文化遺產保護。寧夏某中學每週升國旗時,在隆重的儀式上居然並兼使用漢語、英語,如此國民教育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應該看到,作為在經濟上蒸蒸日上、不斷崛起的大國,是和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大環境相適應的。然而,需要檢視的是,不應該以犧牲文化傳統為代價。毋庸置疑,國家實力的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華文,研究中國的文化藝術。問題是,在中國的國際收支表上,近些年對外貿易連續保持高額順差;而在文化產品的貿易上,卻一直是高額逆差,尤其是和美國等文化產品輸出大國相比,差距更為顯著。中國遠遠不是一個文化產業大國。僅2000-2005年,中國進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卻屈指可數。美國電影的生產量只占全世界的5-6%,卻占全世界放映總時間的80%。日本與韓國的文化產業占全球文化市場份額的13%,而中國和亞洲的其他國家加在一起則只占到6%。在上述中國從各種管道進口的這4332部影片,美國影片占到40%到50%;各電視臺播放外國影片4000餘部,40%以上是美國的;在電影院放映的211部進口影片中,53%是美國片。有人詼諧地稱之為中國的“文化赤字”。

  耐人尋味的是,民俗學家、河南大學教授高有鵬發表了一份《保衛春節宣言》,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認為“現在過春節,城市裏不讓燃放鞭炮,住在單元房裏有些人不貼春聯,吃年夜飯時很多人到超市買速凍餃子。”明顯地“年味”少了,一方面是“聖誕夜”在中國的瘋狂,一方面則是春節日益走向邊緣化。他提出,“傳統節日文化亟需保護。如果連春節都丟了,真不知道還能過什麼節日。”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