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易松國博士認為,在今天“全球化”、“城鎮化”、“商業經濟”等新的文化語境下,以春節為代表的民間節日文化正經受著巨大的考驗,“過節”的傳統習俗和禮儀被國人慢慢淡忘或拋棄,傳統節日漸漸缺失了它本應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宣洩”的作用。每個傳統中國節日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都有著中華文明的根系。應該“保衛”好傳統節日,決不讓它在“洋節”的圍攻中丟失魅力。這不僅是對民族文化的捍衛,也是對民族自身的尊重。
河南民俗學家高天星指出,“洋節日”在國內的流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商家炒作形成了市場消費商機;其次是媒體宣傳引導放大了洋節效應;第三是部分青少年追求新奇時尚;第四是一些富裕家庭崇尚國外文化的精神訴求;第五是外國節日通常具有浪漫色彩,容易成為狂歡宣洩管道。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春節在很多方面都已經發生了或正在發生著變化。“比如春節原本是闔家團聚的節日,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春節出外旅遊;以前除夕要守夜,現在變成了看春節晚會;原來拜年是相互串門、面對面的,現在變成了用短信、賀卡、電話等方式;春節聚餐原來是一家幾代人在家裏吃,現在變成了親朋好友到外面餐館吃。”
更多的專家指出,全球化是當今的時代特點,“洋節日”流行正是“地球村”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和交流的體現,對於“洋節日”所代表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應該充分尊重。另一方面,國人也要捍衛和守護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要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從而更好地完成民族文化的過渡和傳承。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認為,提出“保衛春節”口號說明了學者的文化責任感和危機感,但是每年春運期間,人山人海回家過年的場面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民族文化的力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於中華民族心裏最深層的東西,即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辟有一章,專門強調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他強調要完善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他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國文化產業要崛起,還是離不開國內市場的培育,只有把國內市場做大做強,才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通過市場化操作模式,讓中國豐厚的文化資源,在國際上發揮出了最大的價值。
事實上,中國這兩年已經覺察到中華文明和東方價值觀被冷落和褪化的趨勢。開始大規模地搶救民族文化,各地紛紛展開了對地方非物質文化的搜集、整理、申報和保護工作。在國際外交關係上,中國文化年或節的表演和展出,在許多國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不少民族文化藝術也開始走向國際舞臺,只是其價值體現仍然難盡人意。享譽國際的籃球明星姚明和易建聯,代表了中國新一代健康的年輕人,借助NBA的平臺,延伸到世界各地;國際級演藝明星如鞏俐、楊麗萍、章子怡,跨欄明星劉翔、檯球明星丁俊暉等等,世界上許多人通過他們,更加關注中國的人文社會。
據悉,為了在文化產業上也打造出中國製造的品牌,國內許多城市已經或正在建設新的創意產業園區,如北京的歌華大廈、798藝術區、濱河創意產業園區,上海的太康路、蘇州河、M50工廠,目前,全國估計有上百個類似的單位。最近國務院提出《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徵求意見,取消五一黃金周,將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特殊載體,這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宏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明顯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想見,下個月將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將對貫徹胡錦濤提出的文化戰略,作出新的全面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