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繼兩鐵合併宣布由本星期日起減價後,九巴公司昨日亦宣布同時開始調低票價,二十一條來往新界至九龍的巴士路線提供轉乘優惠。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儘管九巴車務總監昨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與兩鐵同時減價,只屬巧合,並非“爭客”,但實際情形明眼人一看便知分曉:兩鐵合併後票價減兩毫至八元多,而九巴剛好在上月申請加價百分之九,如此“一來二往”,兩鐵與九巴的收費差距已大為拉近,甚至出現“搭地鐵平過搭巴士”的現象。因此,九巴如果不急謀對策,也在票價上提供優惠,乘客量肯定會出現流失。
此種在市場競爭下出現的減價,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也反映了本港公共交通服務多元化的優點。面對同一乘客群,不同類型的公共交通工具如果要留住乘客或多拉乘客,就一定要在服務和票價兩方面下工夫,選擇權始終在市民即消費者手上。但目前兩鐵和九巴之間掀起的“減價戰”,是否真正能夠令到最廣大的乘客都受惠,看來仍大有改善之處。
社評表示,首先,無論是兩鐵還是九巴,減價的幅度都有限,而且頗為“縮骨”。如兩鐵聲稱減價幅度達到三成多,最多可以省近八元二角,但實際上能享受到如此可觀減幅的乘客,佔總數不足一成,半數以上的乘客只能省兩個毫子。同樣,九巴的減價表面看來也不錯,有三數元不等,但減的只是轉乘路線,中途要轉車一次或多次,只需半小時的路程變一小時,如此車費雖然省了,但乘車時間卻長了,這對一般“打工仔”來說,未必划算。這種減價,多少也有取巧成分。
事實是,對廣大普羅市民來說,關注或期望改善的並不僅僅是票價、收費,更重要的還有一個服務問題。
目前,大多數住在新市鎮或偏遠地區的市民,除了抱怨交通費負擔重之外,對行車路線、車站設置以至行車時間,也是有不少意見的。眼前最常見的現象是一些乘客量較多、利潤也較高的熱門路線,三家巴士公司爭相派車行走,有時“車龍”比“人龍”還要長,造成嚴重的交通擠塞,但相反一些較偏遠的地區,則永遠只有“人等車”,班次疏落。一些巴士公司,以虧蝕為理由取消一些冷門路線,但賺錢路線卻不提,而公司整體利潤數以億元計。
社評說,因此,在兩鐵和巴士公司展開“減價戰”的同時,應該是一次全面檢討本港公共交通架構和服務的時機。目前,特區政府已經明確,未來本港公共交通服務的主體是鐵路,即路線長、乘客多的服務以地鐵、火車為主,如此巴士公司明顯就應該扮演一個輔助、配合的角色,重點在提供區內交通和“點對點”的短途線上,再加上的士、小巴和邨巴的服務以滿足不同乘客的需要,如此不但可以減輕路面交通擠塞,市民、乘客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未來公共交通服務應繼續維持多元化的局面,讓使用者即市民有更大的選擇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