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台灣民主紀念館重新開放,大廳重新設計,不過建築學者指出,現在的設計只不過將“拜關公”換成“拜媽祖”,看不出新思考,藝術家湯皇珍也認為只是換了個政治圖騰,還把大廳弄得像風箏店,看不出藝術意涵。
聯合報報道,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顏忠賢指出,紀念性建築旨在用空間討論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建築類型,台灣民主紀念館既想改造中正紀念堂,就該重新思考到底要紀念什麼。過去的中正堂仿造帝王建築,拜的是威權,但現在的民主館顯然只是換了個東西拜,思想模式未變。
顏忠賢指出,中正紀念堂斗拱層數超過中國所有帝王建築的斗拱數,固然顯現其專制與守舊性,但留下其樣貌,更能表現歷史,史上如紫禁城、金字塔、羅浮宮乃至台南的武廟,都不因改朝換代而變,德國柏林國會大廳也至今安在,並在巧妙設計下更具文化意涵,不因政權更迭就毀棄。他建議,民主館可和“總統府”等建築一起規畫成藝文特區,如此才能凸顯空間的文化意義。至於目前大廳掛的風箏,實在看不出其和空間的關係。
曾獲台新視覺藝術獎的湯皇珍也說,民主館掛的風箏有如一般垂吊物,完全感受不出其動力、飛翔可能,說是象徵自由實在很勉強。館前樓梯向上斜長的巨大百合花布幕,更讓她想到北京天壇同樣斜斜往上的“九龍壁”,同樣都為政治服務,只是龍變成百合。
湯皇珍認為,這樣的空間表現並無美感,只是政治操作,“用一個偶取代另一個偶,比從前高明不了多少”,她建議與其花這麼多錢政治作態,不如多給藝術創作一點預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