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教授楊光斌在近日接受《小康》雜誌採訪時表示,通觀中共十七大報告,可以發現在政治建設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提法,這不僅標誌著執政黨自身的適應性轉型,也反映了中共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過程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楊光斌認為中共十七大的主題是全面系統地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個輪子則是相輔相成的民生問題和民主問題。對於民生問題,學者和媒體已經解讀得很多。至於民主問題,從十七大政治報告看,除了繼續夯實和擴張基層民主外,國家權力機構、政黨領導體制、行政管理體制以及決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將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著力點。
楊光斌從四個方面梳理了中共十七大關於民主政治建設的論述:
首先是改革國家權力機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構。但是,目前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構成比例卻是嚴重不平衡,即城市代表與農村代表的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是1:4,即假使一個城市全國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數是20萬,一個來自農村的農民代表所代表的人數就是80萬。這種制度安排具有時代特徵,也加劇了城鄉差別。為此,很多學者呼籲改革。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改革建議得到採納,十七大政治報告明確指出,“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樣將消除選舉中的城鄉差異,進一步擴大廣大農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擴大他們在國家權力機關中的發言權。不僅如此,人民代表大會每年只開一次會,閉會期間由人大常委會主持工作,因此,人大常委會的人員構成就至關重要。為此,十七大提出要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將使人大常委會能夠更好地履行職責。我們還進一步認為,不但要優化人員結構,還應該健全人大常委會的組織結構,即增設人大常委會專業委員會的數目。因為人大常委會的主要功能是監督“一府兩院”,人大常委會專業委員會與“一府兩院”的部門嚴重不對稱,從而使得監督職能難以真正到位。而在成熟的法治國家,基本上都是政府有多少部門議會就有多少專門委員會,這點值得我們借鑒。
其次,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在過去5年中,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黨內民主和黨的領導體制的改革,比如從省市黨委到鄉鎮黨委“一正二副”的改革、300多個鄉鎮黨委書記的“公推直選”,等等。在既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將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幹部票決制,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這樣,“常任制、票決制、任期制”將構成未來5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黨內民主和黨的領導體制建設的看點。常任制將有利於黨內民主,因為如果連代表大會都不常開,黨員代表如何表達意見呢?票決制將和“一正二副”一道,在制度上防止第一把手專權,真正形成集體領導制度。任期制則是民主政治建設制度化的重要標誌,因為如果沒有規章制度上的任期約束,就可能形成事實上的領導幹部終身制。我們相信,這些制度的建成,將極大地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
第三,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我們知道,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一直在推進,比如1998年的機構大改革、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但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依然感到機構設置嚴重不合理,辦事太難,辦事的成本太高。為此,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要求,“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針對我國行政管理領域廣泛存在的部門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報告鮮明提出了“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大部門制”將是未來行政管理體制的主要看點。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什麼產品就設置什麼行政主管部門,比如石油部、煤炭部、化工部。今天,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依然有計劃經濟的遺留,很多部門依然建立在產品基礎上。比如,一個文化領域,除了有文化部外,還有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文物局、知識產權局等等。一個大文化部就夠了。類似這種現象的部門設置還很多。與1998年的機構大改革相比,未來幾年的機構整合力度決不會小,因此必將影響相當一部人的既得利益。
第四,建設協商民主的決策體制。 我們知道,我國近年來群體性事件頻發,而其中的大多數事件是一些地方政府造成的,它們在推動公共事業中傷害著百姓的切身利益。為什麼?其中的關鍵是決策體制問題,習慣以長官意志辦事,不顧百姓的利益和感受。相反,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增加決策的透明度,讓公眾廣泛參與,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援,結果就好得多。為此,十七大報告指出:“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這樣說既有的放矢,也有經驗支援。像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各地普遍推行的聽證會等先進經驗很值得推廣,應該變成全國性政策,並最終形成法律和制度。因此,如果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規定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將更有利於形成百姓對黨和政府的認同。
對於“中國式民主”的提法,楊光斌強調,任何一種政治體制和民主模式都是長期演化的產物,其中的複雜性、艱難性甚至殘酷性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因此,比較民主政治的制度變遷過程,比單純的比較民主的模式更能說明問題,“過程”才更反映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國情,任何國家,尤其是一個大國,很難在捨棄“過程”的情況下直達一個所謂理想的終極化的“模式”。
“過程”具有獨特性,正是在“過程”意義上談民主,才可以說“中國式民主”是可能的。“中國式民主”正在成長,主要表現在作為民主的制度環境的自由空間的拓展、民主觀念的達成、民主形式的生長以及支撐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的成長。
楊光斌表示,從“過程”角度來理解中共十七大,似乎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這次黨代會是執政者在中國特色的民主道路上對政治改革又一次系統而具體的部署。它是吸收政策性研究成果,根據過去成功經驗而形成的一個標誌著未來政治走向的改革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