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民進黨在此次“立委”選舉中慘敗,低投票率讓人印象深刻,而且跌破選舉專家的眼鏡,選前預測的六成不僅未達成,甚至比上一次“立委”選舉的低投票率還要低。東森新聞今天分析文章指出,“立委”選舉的低投票率連續創新低,在全臺灣選票基本盤藍大綠小結構中,民進黨居於絕對劣勢是毫無疑問的。
換句話說,從2004年的“總統”大選以後,曾經支持過民進黨的中間選民已經連續兩次不投票了。原因是什麼?對於接下代理主席的謝長廷來說,應該是要好好思考與煩惱的第一堂課。
那麼謝長廷溫和的形象下是否背後真的能代表中間選民?樂觀的人認為有,但是回過頭來看看檢驗他過去七年來在黨內的言行,畢竟謝長廷迴避問題的情形多,而且是說的多,做的少,恐怕還是要讓人質疑。以最近一年的黨內初選為例,謝的路線仍然是必須向深綠靠攏,而且也是從排藍設計初選中的既得利益者,同時謝的子弟兵先以深綠路線勝出,在大選中卻幾乎是全軍覆沒。
或許“民進黨中部分是深綠”的說法已經不夠精確,現在應該全以“民進黨基本盤”來取代。謝長廷可能不願面對的真相是,整個民進黨就是應該視為一個整體,民進黨中沒有深綠與非深綠之分,他在面對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時,所憑藉的就是這股民進黨基本盤,其他可能新增的選票還不知道在哪裡。
呂秀蓮認為,民進黨在這次選舉流失270萬張選票是主要關鍵因素,謝長廷如果能找回這些票,就會是鐘擺效應。呂秀蓮話只說對了一半,這些曾經支持過民進黨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不是第一次消失,而是第二次,而且拒絕的事選舉投票,不必然是拒絕投票給民進黨,因為如果他們願意再投票的話,誰能說就是一定投給民進黨呢?
文章進一步指出,民進黨慘敗的原因很多,清廉破產、政績不佳、傲慢堅持己見等等都是,其他不必一一列舉,但是如果檢討的出發點不回溯自2004年“總統”大選結束的那一刻起,那就可能是時空錯亂,搞錯對象。
從陳水扁在2004年“總統”大選連任起,選民要看到的是什麼?但是卻看到民進黨全將政府要員換上自己人,排除中道力量,當時游錫堃率領的“行政院”嘴巴上說是要拼經濟,實際上卻拼政治多,只忙著準備修憲、正名、討國民黨黨產,甚至民進黨在2004年底的“立委”選戰策略中,陳水扁擺明就是打低投票率來拼國會過半,沒有做出爭取中間選票的努力。
當時選民看到的應該是,民進黨竟然選擇開始激進化,走急獨路線,一個可以推動改革的機會消逝了,選戰考量壓倒一切。不過,民進黨在2004年“立委”選舉後,由標榜和解共生的謝長廷來“組閣”,在其強烈個人形象風格主導下,稍微緩和了這個趨勢,不過時間過短下,加上黨內開始出現弊案風暴,謝長廷因為縣市長選舉失利而走人,而且還閃人也沒能真正在黨內處理過相關問題。
2006年的蘇貞昌帶領的“行政院”強調中道、做實事,確實有過一段好光景,但是進入“立委”與“總統”選舉年,中道力量還是讓位,讓民進黨自己人資源全包去選舉。民進黨甚至在接下來的黨內初選中還做出排藍設計,將民調知名度高的黨內同志全部拉下馬。選民應該已經心知肚明,民進黨內可以說是“基本教義化了”。
強調先爭取黨內支持,再對外開拓票源,是民進黨對外界質疑的標準說辭,然而事實證明,自己人關起門來初選的排藍設計手段並不能開拓票源,不正當的手段並不能合理化正當的目標,因為那些潛在的選票可能早就被嚇跑了。
儘管這次“立委”選舉中,陳水扁及民進黨都說要拉高投票率,實際上做得卻不多,民眾雖然看到溫和的政黨廣告,但是選民還是感受到盡是意識形態的政黨鬥爭,那麼誰又能否認說,民進黨這次也有可能仍然採取低投票率的展戰策略呢? |